九派新聞評論員 木姍
除夕的腳步越來越近。經過疫情三年的等待,曾因疫情而幾年沒能回家的人們,一定已經踏上返鄉旅程了吧?對每個中國人而言,對農歷新年最大的盼望便是闔家團圓,而春晚無疑是闔家團圓中的一道“硬菜”。
今年春運是中央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后的首個春運
【資料圖】
有多久沒能一家人整整齊齊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了?
疫情三年,返鄉的路顯得那樣漫長,異鄉的除夕,孤身一人守著春晚倒計時,就連儀式感也少了幾分味道,不免還是有些冷清。在防疫政策優化調整的背景下,今年的春節注定是特殊的。疫情三年后,我們又期待怎樣的春晚,關于春晚的記憶又有哪些?
1
我們期待有“共情點”的春晚。
春晚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儀式,雖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除夕團圓時刻,除了闔家團圓,春晚背后更是全中國人民的團圓。
春晚不只是一個個節目,更是把全國人民“攢”到一起的大聯歡。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共振,這是春晚無可替代之處,也是春晚被寄予莫大期待之處。
尤其是網絡時代,人們有太多的自主選擇,有太多的獨屬于自己的圈層和時空,每個人都在網絡奔赴自我的軌道時,內心里又何嘗不渴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奔赴呢?
春晚之難能可貴之處,正是在深挖集體情懷中建立情感鏈接,讓人們在集體共鳴中找到了一年的記憶,找到了彼此的聯動,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潮流時尚,都在中國人千古不變的情懷與文化中實現了碰撞,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戲曲節目也可能在年輕人之中實現傳唱,一首流行歌曲也能打動無數長輩。
2
我們期待有“記憶點”的春晚。
還記得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唯一沒有彩排的節目嗎?2020年除夕,央視除了公布的晚會節目,還有一個特殊的節目,即由央視支持人組成的朗誦。這是一個沒有彩排的節目。白巖松的那句“我們在這過年,你們卻在幫我們過關”“隔離病毒,但絕不是隔離愛”感動了多少沖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和英雄的武漢人民,作為春晚歷史上首次沒有彩排的片段,“過年”“過關”,“加油武漢”“加油中國”,6位主持人的深情講述充滿了力量也傳遞著溫度。
春晚唯一沒有彩排的節目《愛是橋梁》
2021年,《年三十的歌》重溫了春晚舞臺上經久傳唱的經典歌曲,在岳云鵬和孫越的演繹下,許多老一輩的人仿佛又重新“穿越”到當年,國家重要時刻的集體記憶也被重新喚起。小品《陽臺》以社區為背景,講述了武漢即將解封之前普通市民的家常里短、酸甜苦辣,熟悉卻又特殊的日常正像是當時每個武漢人的抗疫情節。
2022年,創作靈感來自于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舞蹈《只此青綠》驚艷了億萬觀眾,舞臺上呈現出的中國傳統美學意韻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表達,“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匯山河”書寫的正是自古以來中國文人的心胸與氣度。
《只此青綠》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春晚記憶,就像有人愛看小品,也有人愛聽相聲;有人喜歡歌舞,也有人期待魔術。不只是除夕當天,當國人再度對春晚的話題津津樂道,就是新年即將到來的最好預兆。春晚是早已融入春節民俗的聯歡,從公眾對神秘嘉賓的猜測、對主持人陣容的關注以及對節目內容的好奇開始,年味才變得越來越濃。
3
我們期待有“時代感”的春晚。
自1983年正式開辦春晚以來,春晚已經陪伴中國人民度過了整整四十個新春佳節,春晚舞臺作為時代和發展的見證者,有太多值得銘記的重要時刻。上世紀80年代初,港臺歌曲是一些人眼中的“靡靡之音”,但是當第一位登上春晚的香港歌手用并不那么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演唱《我的中國心》時,多少觀眾為之心潮澎湃、熱淚盈眶。后來,春晚漸漸成了大陸民眾得以欣賞港臺流行樂曲風采的窗口,《冬天里的一把火》《故鄉的云》《外婆的澎湖灣》《水中花》《忘情水》……那些或動感或抒情的旋律,一夜之間便火遍大江南北,經久傳唱。
1984年春晚歌曲《我的中國心》
不過,春晚的各種節目形式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如今的樣子”。即便是像小品這樣膾炙人口的節目形式,首次放在春晚舞臺上展示時也是讓導演“擔了風險”的,在那個年代搞笑還不是一件“上臺面”的事,讓觀眾笑得人仰馬翻總會讓人擔心“不合適”。賭上導演“職業生涯”才搬上舞臺的《吃面條》,是春晚史上的第一個小品,簡單的情節配以夸張的演繹獲得了不同凡響的效果,這段經久不衰的“笑料”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小品啟蒙”。
進入新世紀之后,春晚的小品節目越來越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小品作品的成功與否,就是看它能否把觀眾逗樂,如果三言兩語間能笑料不斷、爆梗頻出,那無疑就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佳作。經典的“忽悠”三部曲《賣拐》《賣車》和《功夫》跨度5年才最終完結,其間觀眾年年都等著看“續集”,至今仍然流行的“要什么自行車兒啊”正是源自于此。那些年,“今年春晚有沒有趙本山”是件十分令人期待的事。
2001年春晚小品《賣拐》
曾經,好衣服要等到過年才穿,好東西要等到過年才吃,過年才有的仿佛都是最好的,春晚也是,好看的、好聽的、好玩兒的在春晚上都有。從物質匱乏的年代走到生活日益美好的今天,春晚已經變成了人們的一種精神需求,成為了一種習慣。在親友互致問候、家人圍坐一桌的除夕夜晚,怎能少了春晚的氛圍烘托?
4
3年以來,諸多不易,如果說疫情讓人們學會了什么,那便是珍惜,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對于永遠停留在過去的生命,我們含淚目送,千言萬語終究已再難傳達。對于曾經只能隔著屏幕互訴衷腸的親友,逢此“乙類乙管”的新春佳節,再聚之日當為可期。
珍惜眼前人,就是珍惜一種實實在在的陪伴。移動互聯網的“無孔不入”讓人們漸漸習慣和“文字”“語音”交流,我們常常面對的不是真切的面孔,而是大大小小的屏幕。久而久之,人們眼前真實的喜怒哀樂常常被忽略,也變得越來越“社恐”,我們常常害怕偶遇時的一時語塞、害怕忽然的眼神交流。即便面對如父母這般熟悉的人,有時也不知該聊些什么好。我們渴望實實在在的陪伴,卻又擔心久別之后的生疏和不自然。
神奇的是,過年一起看春晚,便能讓一切變得自然起來。這時,電視機里春晚舞臺上的具體面孔似乎又不再重要,當喜慶熱鬧的音樂響起,當主持人向全國人民拜個早年,當迎接新年的倒計時開始……一家人在春晚的背景氛圍中說說家常、聊聊工作,時不時點評一下電視里的節目、人物乃至穿搭,吃著點心、搶著紅包、等著餃子,這些便是實實在在的陪伴,才是“回家過年”的意義所在。
新春的團聚即將到來,除夕之夜,讓我們期待共賞一個團圓的春晚,一個快樂的春晚,用笑聲送走舊歷,迎接又一個全新的農歷新年。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新聞】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20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9
頭條 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