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國祥
前段時間,江蘇無錫,一位感染新冠的媽媽,在家照顧三個孩子吃飯。沒想到,媽媽突然倒下。更沒想到,其中兩個年齡較大的孩子仍然坐著淡定地吃飯。過了好一會兒,二女兒站起來查看媽媽的情況,但她也只是站在旁邊看著,并沒有第一時間扶起媽媽,而大女兒始終坐著吃飯。
視頻截圖來源:星視頻
(資料圖片)
仔細看,站起來的女孩至少有四五歲,那個大一點的女孩應該是小學生了。倒下去的即使不是媽媽,是家里的一個保姆,她們也應該大吃一驚,不是去扶起,就是趕緊呼救。是什么原因形成這么令人寒心的場面呢?
我想起親歷的一件事。去年夏天,一個五歲的孫輩女孩客居我家。一次,我不小心一頭撞在懸梁上,頓時眼冒金星,抱著頭撲倒在床上。正在玩耍的小女孩立馬放下玩具,驚呼著奔過來:“爺爺怎么啦!爺爺怎么啦!”其實撞頭的我并無大礙,看到小孩這么打驚,我很是意外,于是多個心眼,順勢佯裝痛苦狀,看看女孩還會有什么反映。沒想到,她拿起我的手機,快速地用語音變文字方式,給出門買菜的奶奶微信報警。正在這時,她奶奶回來了。
這小女孩不在我們身邊長大,她熟練使用手機的能力,肯定是爸媽教的,但對于突然發生險情的驚恐與反應,她是怎么習得的呢?
并不太小的孩子的漠然,我不想狠心地說她們如此“狠心”,但可以大膽地判斷她們缺乏對媽媽起碼的在意,更談不上善良、孝心與同情心。孩子成長第一個關鍵期,就是在其聽得懂大人的話,自己也會說話至兩歲半以前,此時,應該教育孩子在什么條件下要如何做的常識;應該通過必要的獎懲,讓孩子在做得好或不好時產生自豪或羞愧的情緒體驗。
有這兩條,孩子自然會在意、敬畏父母。這種教育在孩子太小時不行,因為那時他還不明事理。過了這個年齡也不行,因為大一些的孩子會逐漸懂得是非,容易對批評產生抵觸。
病了可能是要死人的,人倒在地上是很危險的。如果四五歲以上的孩子沒有這樣的警覺和擔心,足以證明上述教育缺課。
當網友們質疑孩子們的冷漠時,媽媽趕緊刪除了視頻,并解釋:是因為孩子們覺得自己在跟他們開玩笑。媽媽發刪視頻又如此自圓其說,為母之心不難理解,只是擔心她真的不知道孩子冷漠的嚴重性。也許,這位媽媽就是孩子無情的始作俑者而不自知。
幾乎席卷全國的疫情之下,無數家庭上演了形形色色守望相助、血濃于水的親情故事。為了照顧家人,爭取最后一個陽;剛剛“陽康”,就擔負起照顧后陽的家人。一8歲獨臂男孩在爸媽哥都陽的情況下,主動一只手做飯,貼心照顧家人。這樣的溫暖仍然是社會的主流。在辭舊迎新之際,歷來重視家庭教育的中國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回眸剛剛度過的這一波抗疫,體會有驚無險后家庭重聚的情義,感恩家中付出最多的人,勉勵抗疫表現最勇敢的人。
在全社會要極力消除疫情焦慮的大背景下,對冷漠麻木一類的孩子,不妨讓其習得必要的焦慮,滋養和喚醒他們的人性。魚得水逝,不要相忘乎水;鳥乘風飛,不要不知有風。互相關心,互相扶持,不分年齡和性別,共度時艱,再苦也是幸福家庭。
家庭教育也許有大綱,但現實生活始終是最好的教材。
我們不能要求年幼的孩子像大人一樣去承擔更多,卻有必要給他們的內心種下適度的“焦慮”,知甘苦,懂感恩,敬父母、愛他人,以利于他們未來的人生。家庭幸福,國運昌盛,應從這樣的家庭教育開始。
【來源:九派評論】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