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睿鶇
1月4日消息,劉鑫(現用名劉暖曦)微博賬號個人頁面顯示,“因違反社區公約,該用戶處于永久禁言狀態。”
新年初始,一起延續很長時間的網絡熱門“連續劇”,再次引爆輿論。“劉鑫江歌案”的當事人之一劉鑫,在法院終審判決之后,通過社交平臺發布文章,希望得到網民的捐款來支付法院判決的近70萬元賠款。
(相關資料圖)
據劉鑫微博顯示,總共收到2.56萬元。/圖源:微博
這起案件,從江歌的母親起訴肇始,歷時兩載多,法律終于還原事實真相,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法院認定,劉鑫作為侵害風險的引入者和被救助者,未履行對救助者江歌負有的注意、救助、安全保障義務,對江歌遇害存在明顯過錯,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顯然,法院的最后一錘定音,不僅消除了雙方爭議,也間接證實:劉鑫固然不是直接殺死江歌“兇手”,卻因其自私、無情的行為,最終導致江歌遭遇橫禍。
劉鑫作為被二審法院終審判決承擔法律賠償責任的人,應當主動認罪,第一時間進行深刻反省,并積極履行賠償法律義務。然而,劉鑫在網上自顧自憐,主要向網友伸手要線,打破人們的樸素認知,無情肢解了法律判決的重要引導意義。
劉鑫的文章發布后,截至3日晚,一天多時間就獲得了七百多人次打賞,盡管該行為被平臺及時中止,但最后的捐款數額也達到了2.56萬元。
無論是“要錢方”劉鑫,還是“給錢方”某些網友,既挑戰了道德底線,也違背了《民法典》第八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的一般性規定。”倘若劉鑫在這波操作中存在隱瞞和扭曲事實,有意誤導公眾,博得網友的同情與善心,那么,其行為將涉嫌詐騙。
嚴格地講,劉鑫這一行為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募捐。為本人公開向社會求助,在法律稱為是個人求助,而網友在其社交賬號進行打賞,也不是一種捐助行為,而是一種民事贈予。劉鑫在網絡上公開表示所得款項日后會全部歸還,這在法律上會被認定為借款。也因此,很難認定劉鑫這一行為違法。
普通人若遇到天災人禍,或患上重病等,生活異常困難,經濟上不堪重負,在這種情形下,大家進行募捐,表示同情和憐憫,無可厚非。
然而,劉鑫作為被法律嚴懲者,案件的過錯方,若再成為被資助的對象,部分網友就是在對惡行導致的法律責任進行資助,相當于在資助惡行。這一切,都嚴重背離了“善款”二字的本意。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來源:九派評論】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4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
頭條 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