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初,薛榮生在江蘇南京的一處報刊亭開了家書房,想在圓創業夢的同時,賦予這家報刊亭新生。最近,他決定關掉這個經營了不到一年的網紅小店。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和書籍購買習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體書店和多數報刊亭也幾經沉浮,有的終難熬過凜冽寒冬。
報刊亭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坐標,是文化資源和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是城市居民的心靈驛站,更是外地游客的旅行指南。盡管一批有文化情懷的人試圖去拯救一個個迅速消失的報刊亭,但大多都敗下陣來。被譽為城市文化窗口的城市報刊亭,該何去何從?
世界范圍內,報刊亭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在一些地區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如巴黎、紐約等大都市,報刊亭在政府的保護和支持下轉型升級,在互聯網時代獲新生、現新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撥亮報刊亭的燈火,需從制度方面認真審視,需有鮮明的、可操作的舉措。比如,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力量把脈問診報刊亭未來的發展出路,有針對性地出臺扶持報刊亭轉型發展的配套政策,為各地提供基本遵循。同時,各地在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發展中,不妨給報刊亭留出一席之地,不能以城市更新為由而隨意拆撤既有報刊亭,而應將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去建設。
2018年,廣州推出全國首座智能報刊朗讀亭,其外形如一座小型KTV。在這個私密朗讀空間里,數百名篇供免費朗讀體驗,現場打分、朋友圈分享等玩法,吸引了很多人。
報刊亭曾在滿足大眾文化需求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群眾文化需求不斷加大、城市文明不斷提升的當下,報刊亭的發展須堅持自身的文化屬性。各地要切實支持報刊亭的內容擴展,在行政許可準入、稅收等方面給予相應政策傾斜,鼓勵更多創業者進入報刊亭領域,讓報刊亭實現從“賣報刊”到“賣文化”、從“經營文化商品”到“經營文化理念”的轉變,成為既有人文情懷,又滿足市民需求,同時彰顯時代風貌的新街景。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6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