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15日對媒體表示,中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
這條新聞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過去多年我國住房用地一直是地方政府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壟斷供應,地價高與房價貴,被認為與住房供地壟斷有關。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住房供地被壟斷,壟斷者可以控制供地節奏和供地量,為土地財政最大化創造有利條件,而地價上漲就會推高房價。
一旦打破這種壟斷,住房供地渠道必將增加,供地方式將會多元化,供地主體將不再單一化。這意味著住房供地會大大增加,繼而推動住房供應增加。即便這種變革目前主要增加租賃房源,由于分流了樓市需求,將會對中國樓市產生深刻影響,房價回歸合理水平,或許不再是夢。
這就是說,今后住房供地不再壟斷,將釋放多種利好:首先對租房市場是重大利好。過去,租房市場滯后于商品房市場,原因之一就是住房供地被壟斷,有限的住房供地主要用于商品房建設,租賃住房自然供給不足。今后當企業自有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用于建租賃房,租房市場必將快速發展。
其次,有利于盤活利用閑置土地資源。目前,部分土地在企業手里沒有被合理利用,農村集體組織中也有不少集體用地處于閑置狀態或者未被合理利用,這是一種浪費。今后,當非房地產企業可以利用手中自有用地建設住房,農村集體組織可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房,就會避免浪費、增加收入。
其三,取消了住房“中間成本”。多年來,住房用地先經地方政府之手出讓,再經開發商之手建設銷售,“中間人”必然會從中獲得巨大收益,而最終埋單者就是租房人和買房人。一旦打破住房供地壟斷,就沒有“中間成本”了,有利于降租金、降房價,對于減輕租房人和買房人經濟負擔有積極意義。
實際上,“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將打破兩種樓市壟斷,一種是地方政府對住房土地供應的壟斷,一種是房地產企業集體對住房建設的壟斷。今后,非房地產企業似乎也有資格開發建設房地產項目了,這將使樓市競爭更加激烈,競爭將會使中國樓市變得更加健康。
另外,此舉還能倒逼地方政府不再依賴土地財政,使地方財政收入結構更為合理。由于可以有效增加住房供應,有利于抑制房價防止樓市泡沫,也為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可見,住房供地不再壟斷,不只是利好租房市場,還有利于樓市、財政、金融、經濟等方面。
不過,也要警惕住房供地不再壟斷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很多非房地產企業、農村集體組織等參與房地產開發,可能造成開發熱、暴力拆遷、市場秩序混亂、租賃房結構性過剩等問題。再如,如果非房地產企業中的國企自行建房、內部分房,有可能造成福利分房回潮等問題。
因此,即便住房供地不再壟斷是一項好改革,也要深入研究操作方案,防止出現各種問題。這需要有關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這項改革“保駕護航”。目前,從姜大明部長的表述來看,住房供地不再壟斷主要利好住房租賃市場,但如果實施情況好,不排除延伸到商品房市場。
這條新聞的確很“猛”,但絕不是突然出現,而是早有先兆。比如十九大報告有關住房制度的表述是:“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多主體供給”已經暗示住房供地制度將發生變革。既然十九大報告已有鋪墊,理應加快這項改革,讓各方早受益。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