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5日為國際兒童癌病日。國際兒童癌病日是由國際兒童癌癥協會發起的一項全球性活動,以此喚起全世界共同關注腫瘤患兒,提升公眾對兒童腫瘤的認識。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科主任閆杰說,全球每年約有40萬名0至19歲兒童和青少年確診腫瘤。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兒童除意外死亡外第二大致死原因,我國每年新增惡性腫瘤患兒約3至4萬人。但兒童腫瘤并不可怕,只要盡早發現、盡早接受規范化治療,七成以上患兒是有治愈希望的。
閆杰說,兒童惡性腫瘤主要分為血液系統腫瘤(白血病)、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腦腫瘤)、顱外惡性實體腫瘤三大類,其中白血病和腦腫瘤約占兒童惡性腫瘤的50%左右,顱外惡性實體腫瘤則占另一半。在顱外實體瘤當中,按照患病人數多少又可分為神經母細胞瘤(約占8至10%)、橫紋肌肉瘤(6.5%)、腎母細胞瘤(約占6%)、肝母細胞瘤(0.8-2%)等。與成人腫瘤不同,兒童腫瘤大多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比較多的是胚胎性的腫瘤,在患兒圍生期(出生前后)因遺傳或者基因突變,逐步衍化形成腫瘤,比如“母細胞瘤”。值得慶幸的是兒童處于生長期,自身骨髓再生能力強、新陳代謝旺盛,對化療、放療敏感程度要好于成人,預后也明顯好于成人。部分兒童腫瘤疾病,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整體治愈生存率可以達到80%以上。早期低危神經母細胞瘤經過規范化的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大于95%。近年來,抗癌新藥GD2單抗多學科聯合治療模式下,高危組神經母細胞瘤總生存率較以前提升35%以上。
閆杰表示,家長在兒童腫瘤的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中極為關鍵。預防方面,母親在懷孕期間要盡量避免接觸油漆、石油、農藥、裝修材料等化學制品。早期發現方面,孩子出生后,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在給孩子洗澡時,學會對孩子進行防癌自檢,一旦發現腹部、四肢有包塊,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兒童腫瘤的治療常常需要外科、腫瘤內科、病理、影像、B超、放療、營養、康復等多學科團隊共同制訂治療方案,因此,建議兒童腫瘤患者盡量前往具備腫瘤綜合治療能力的醫院治療。(楊陽)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
頭條 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