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采、誤食毒蘑菇引起的急性中毒呈現地域性、季節性發病,常有家庭聚集和群體性發病的特點,社會危害大。”高紅梅說。我國2020年食物中毒監測數據顯示,有將近8000人誤食毒蘑菇中毒,導致74人死亡。今年夏天雨水較多,為野生菌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因為誤食毒菌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她提醒市民,對于野生菌唯一安全的辦法是絕對不要采食。
高紅梅說,全世界約有14000種大型真菌,我國毒菌菇已知有435種,自然分布廣,外形與可食用蘑菇極相似,辨別它們是否有毒需要專業知識,普通人的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不能判斷。特別是很多人信奉的民間辨別知識往往缺少科學依據,輕信并實踐這些方法,是造成野生毒菌誤食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鮮艷的蘑菇有毒,其實白毒鵝膏菌等劇毒菌種相貌平平,而顏色艷麗的雞油菌、褶孔牛肝菌則是可以吃的。還有人說,有蟲子吃過的蘑菇就無毒。沒這么簡單。人和昆蟲的生理特征差別很大,同一種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另外,高溫、大蒜都不能解除毒菌毒性。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傘肽,它穩定性很強,煮沸、曬干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雖然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相關鏈接
夏秋常見食物中毒因素
貝類未洗凈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貝類食物中毒多是由于食用了受到毒素污染的貝類引起。引出中毒的貝類主要為雙殼貝類,常見的有扇貝、貽貝、牡蠣、雜色蛤、文蛤、赤貝等。日常生活中不要購買出現有毒浮游藻類或赤潮海域產出的貝類;烹煮前徹底洗凈貝類海產;食用貝類時棄掉貝類的消化腺、分泌腺等,棄掉烹煮貝類產生的湯汁;出現中毒癥狀,要盡早催吐處理,并到正規醫療機構救治。
生吃海鮮副溶血性弧菌多存在于海產品中,是沿海地區食物中毒的第一大原因。副溶血性弧菌怕酸、怕高溫,因此在食用海鮮時,除徹底加熱外,最好蘸醋食用,盡量不要生吃海鮮。
木耳泡發不當黑木耳泡發時間過久且沒有及時換水,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椰毒假單胞菌毒性較強且缺乏特效的解毒劑,以致該類食物中毒的病死率高。黑木耳泡發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至4小時,待木耳完全泡開即可,更不要隔夜泡發,尤其是在夏季,最好是現泡現吃。如發現泡發的黑木耳有黏液產生,應該立即丟棄不再食用。
豆角沒炒熟豆角中毒的原因是由于加熱不徹底,沒有徹底破壞豆角中的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吃了沒有燒熟煮透的豆角是夏秋季節非常多見的食物中毒原因。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