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也是“冬病夏治”治療的黃金時間。
中醫認為,這段時間外界氣候陽氣和人體自身陽氣都很旺盛。此時治療一些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相當于利用了“天之陽、地之陽、人之陽”三重陽氣,可共同作用于人體病灶。不管是祛除寒濕、通經活絡、固本扶正,還是預防和減少諸多病情發作,都能讓療效最大化。
那么,有哪些“冬病”適合“夏治”?記者采訪了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副主任醫師金成強,為大家答疑解惑。
何為“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病變,長期反復發作導致肺、脾、腎三臟虧虛,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等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且“冬病”的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沒有火力。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時令,機體陽氣最旺盛之時,這些疾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在人體特定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艾灸、刮痧、拔罐等方法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
金成強稱,“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 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對冬季氣候寒冷時好發及易發的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一般認為,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以慢性咳喘病為例,其病根就是寒和痰。“人的陽氣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偏虛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兩寒夾擊,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難曬干。而到了盛夏,人體陽氣會達到一年中的高點,外界暑熱驕陽,這時躲在體內的寒邪、痰濕,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趕出來。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因此,即將進入三伏天,“冬病夏治”也正當時。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體的陽氣和自然界的陽氣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的時候治療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
有哪些“冬病”適合“夏治”?金成強告訴記者,主要包括:1.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過敏性鼻炎、反復感冒等。2.慢性疼痛性疾病: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虛寒性頭痛、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3.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辨證屬脾胃虛寒證、脾胃虛弱證等。4.婦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經、經行泄瀉、不孕癥等。5.其他:亞健康人群、畏寒怕冷、腰膝酸軟、手足冰涼等陽虛型體質的人群。
“夏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根治疾病的效果。”金成強說,夏季倘若沒有抓住這個大好時機,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身體就會再度陷入“陳寒未去,又添新寒”的困境中。
“冬病夏治”也有誤區
“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冬病夏治?”答案是否定的。金成強說,“冬病夏治”要避免幾大誤區:
1.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為了溫補人體陽氣,比較適合陽氣不足、不能固護溫煦人體,致使陰寒之邪侵襲人體引發疾病的人群。此類人群可通過貼敷、艾灸、拔罐等特色療法,補益人體陽氣,護衛機體制衡陰寒邪氣,再到冬季時,機體就能有效抵御陰邪,即使致病,病情也會大大減輕。而平時陽氣充足、陰氣虧虛的人群,不適合冬病夏治。如果一味增補陽氣,會損害陰氣,導致人體陰陽失衡,反而加重疾病。
2.很多人不分疾病盲目“夏治”。一般是否適合冬病夏治,要根據患者體質和疾病情況決定。如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耳鼻喉科疾病,有支氣管哮喘、肢體麻木、風濕性關節炎等,這些疾病如果因為素體陽虛、因感受風寒邪氣引發所導致的就適合冬病夏治。但如果上述患者出現黃痰、咽干口燥、心煩胸悶等熱證的征象就不適合“夏治”。
3.認為第一次“夏治”后有效不繼續治療。“冬病夏治”貴在堅持。一般一年為一個療程,需連續治療3至5年,也就是3—5個療程。另外,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良好的療效,效果才會更好。很多人治療一次后覺得有效果就不治療也是錯誤的。
4.以為“夏治”后冬病不再發作,也是錯誤的。人體極為復雜,身體發病與否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青壯年和年老體弱者,對治療的敏感性和疾病的抵抗能力就不一樣,疾病嚴重程度、病程長短等因素都會影響發病。冬病夏治后,根據體質不同每個人的癥狀不同,也不能盲目認為冬病不會發作,或者徹底根治。
5.“冬病夏治”不僅僅是穴位貼敷。穴位貼敷是中醫一種外治的特色療法,通過將藥物貼敷在特定穴位和經絡上,刺激該處穴位經絡,達到溫補陽氣、通經散寒、調理氣血的作用。但冬病夏治的特色療法不只有穴位貼敷,還包括艾灸、針刺、拔罐、埋線或內服中藥湯劑等其他療法。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