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在今天正式實施。兒童的健康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望,但意外傷害始終是威脅0至14歲兒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大隱患。國內權威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兒童意外傷害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兒童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明顯超過先天畸形和惡性腫瘤。我國14歲以下兒童每年由于意外傷害導致死亡的人數已超過其他各種疾病的死亡人數,占兒童總死亡數的31.3%。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近一次調查顯示,我市0至4歲嬰幼兒傷害報告發生率約為2525/10萬(約2.5%)、5至9歲兒童傷害報告發生率約為3020/10萬(約3.0%)、10至14歲兒童為3098/10萬(約3.1%)。
專家指出,夏季兒童各種戶外活動較多,發生交通事故、誤食異物、誤服中毒、燙傷、溺水等意外傷害的幾率也相對較高。很多兒童意外傷害都是日常疏忽大意造成的,以至于寶寶遭受痛苦,家長追悔莫及。對于0至6歲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增強危險意識,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安全,從而忽視可能發生意外的隱患。對于7至14歲的兒童,社會和家庭都有義務為孩子營造安全健康的活動氛圍,有義務不斷強化孩子的安全常識和安全意識以及安全行為,并教授他們簡單的急救知識。
道路事故成兒童安全“殺手”
寶寶要坐安全座椅遠離副駕
據我市疾控中心非傳染病預防控制室王卓副主任醫師介紹,我市0至14歲組兒童意外傷害中,跌倒、動物傷、異物、鈍器傷、燙傷、機動車交通事故等是主要原因。其中機動車交通事故是1至4歲年齡組傷害死亡首位原因、5至14歲組的第二位原因。
近年來,機動車交通事故導致兒童意外傷害日益增多,為保護兒童道路交通安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8條明確規定監護人應“采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規則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傷害”。今年3月公安部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建議稿)》中也增加了兒童乘車安全的內容,規定未滿14周歲的兒童不能坐副駕駛,身高140厘米以下兒童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等。“兒童乘車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規定今年首次納入我國交通法規。所有的嬰兒和一歲幼兒要使用臉向后的兒童安全座椅;2歲以上或體重、身高已達到標準,就可以選擇臉向前的座椅,但不要坐在副駕駛位。這是目前保護兒童乘車安全的最有效手段,是減少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的重要途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兒童座椅主檢工程師徐哲說。徐哲還提醒家長切勿抱著孩子坐在副駕駛位置,一旦安全氣囊打開,會造成孩子頭部和頸部錯位甚至死亡。如果氣囊沒有爆出,孩子很可能會撞在儀表盤或者擋風玻璃上??梢哉f副駕駛是汽車上最危險的位置,而且兒童的好動特點還可能干擾正常駕駛,誘發事故。另外,家長還應了解,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未滿十二歲的兒童,不準在道路上騎自行車。市民應提高守法意識,特別是家長應為孩子的安全把好關,別讓孩子拿交通工具當玩具。
此外,相關統計顯示,中午11點起到下午1點和下午4點起到5點是一天中兒童相關道路交通事故的高發時間段。這務必引起家長重視,盡量校園內用餐,或家長接送過馬路。王卓提醒家長遵守交通規則是預防兒童交通意外傷害最重要的途徑。日常要教育兒童不在馬路上、停車場或沿馬路而沒有圍墻的院子中玩耍。在夜晚不獨自上街。另外,要教育孩子乘軌道交通的黃線安全原則即永遠站在黃線的后面等車。同時教孩子認識軌道交通上用的警示信號和警示標志。告訴孩子永遠不攀爬軌道前的任何欄桿。
寶寶吞食異物“禍從口入”
家長精心看護預防大于治療
兒童意外傷害除了交通事故、跌落、燙傷等外傷,呼吸道和消化道異物是另一類最常見的情況,也是0至4歲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兒童易吞入異物十大殺手排行榜物品包括花生、瓜子、硬幣、筆頭筆帽、雞骨頭、魚刺、紐扣、拉鏈、吊墜發卡、電池。其中呼吸道異物以花生類的堅果為主,發病時有明顯的嗆咳,嚴重的會有呼吸困難,家長要掌握一定的搶救措施并及時送醫,切記送醫過程中要豎抱孩子。需要關注的是近年來兒童消化道異物呈上升趨勢而且異物也趨多樣化和復雜化。磁力球和水養球誤吸對兒童傷害很大,要引起家長的注意。
王卓提醒家長避免異物傷害孩子,預防作用遠遠大于治療。家長們應加強嬰幼兒的看護,糾正孩子將硬幣或玩具等含在口中玩耍的不良習慣。同時將這些小物件放到兒童夠不到的地方。定期檢查玩具有無破損,及時處理已經損壞的用品,避免小零件掉落,造成孩子誤食。進食時不宜匆忙或嬉笑玩鬧,不要飯菜混吃,以防誤吞。一旦感覺孩子有可能出現了食管異物,莫要慌亂,應立即停止進食,千萬不要盲目地采用喝醋、吃饅頭、大口喝水、摳嗓催吐等方法,以免加重病情。及時就醫才是上上之策。
六成意外傷害發生在家中
“5E”“5S”讓成長環境更安全
王卓說,兒童全年傷害發生量并不平穩,發生量最高的4個月份依次為:5月、9月、4月、10月。動物傷以6、7、8月份報告例數較高,占全年動物傷的35%,非機動車交通事故以4、5、6月份報告例數較高,占全年該傷害原因的70%,跌倒以9、10、11月份報告例數較高。我市研究顯示,0至14歲兒童傷害發生地點最多居然是家中,約占全部傷害的60%。傷害累及部位最多的前5種分別是頭面部、腕和手、踝和足、膝和小腿、肘和前臂。“只要家長提高意識,采取措施,很多家中發生的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王卓說。
國際上圍繞“5E”策略來預防傷害,即Education(教育)、Environmentmodification(環境改善)、Engineering(工程)、Enforcement(強制執法)、Evaluation(評估)。另外,家居用品安全“5S”原則對預防兒童意外傷害非常有用。“看See”:學習用兒童的眼光審視物品擺放。“繩帶Strings”:避免繩帶過長。“尺寸Size”:越是小的孩子,家長們要給予越大的物品。“表面Surface”:應盡量確保物品表面平滑柔軟,油漆、小部件無脫落。“標準Standard”:仔細檢查與兒童用品相關的安全標準。
另外,孩子在家時,始終確保有成人的有效看護。家庭中帶尖頭的用具和小件物品,如剪刀、刀具、針、珍珠項鏈、筆帽等放在上鎖的抽屜中(或兒童不易拿到之處)。家用食品加工電器,如磨豆機、榨果汁機等,機器工作時成人不離開,若成人需要離開,請關閉機器電源后再離開。家中低的桌子,如茶幾等,四邊做成圓角或加防撞保護措施,特別是玻璃的桌子。家中窗戶和陽臺要有安全裝置,避免孩子攀爬。另外,有些大人們習慣性地把常用藥放在床邊,把點火用具放在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把剛做開的水放在孩子能夠到的地方,這些對兒童來說恰恰是潛藏的危險,家長一定要避免。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