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母親雖然上著班,但每天要給我準備三頓飯。早餐好說,給我錢上學路上買套煎餅果子就可以了。中午和晚上也不復雜,主食無非是饅頭,一般是炒兩個菜,一葷一素。
她做飯一般都不會剩下,因為對我的飯量了如指掌。哪怕我放學后,吵嚷著餓,她也不會多做,因為知道我經常是“眼大肚子小”。
如果家里來客人,母親多炒了菜,或者我胃口不好,剩了。那么下一頓,她準是給我炒新菜,自己把剩菜熱熱吃了。
每每勸母親,剩菜不好吃,母親說過去窮還吃不上剩菜呢;上網找依據,剩菜不衛生,母親說熱過之后就殺菌了;生活好了,沒必要吃剩菜了,對此,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扔糧食造孽。
有一次,父親給母親講了一個故事加以“諷諫”:說兩個老太太,分別得了一箱蘋果,一時吃不了就放著,結果出現了壞蘋果。一個老太太發現一個壞蘋果,就把壞的地方剜掉,吃好的部分。另一個老太太發現一個壞蘋果就扔一個,光揀好蘋果吃。就這樣,一個老太太吃了一個月好蘋果,一個老太太吃了一個月壞蘋果。你說,誰更劃算?
母親當然聽懂了,但一笑置之,卻我行我素,繼續奉行著她的“不扔剩菜主義”。
長大成了家,過上柴米油鹽的日子后,發現做到母親這一點并不容易。首先,得格外關注妻子和孩子——他們愛吃什么?他們的飯量如何?早晨吃多少?中午吃多少?晚上吃多少?什么時候不愛吃飯?什么時候胃口大開?
如果不在意,那做起飯來,自然要么多了,要么少了。做多少吃多少,是廚藝佳;吃多少做多少,叫“真懂你”。
其次,得對食物有敬畏感。作為一名“80后”,筆者沒有餓肚子的記憶;沒有務過農,體會不到“汗滴禾下土”的感覺。只是看到超市里的食物琳瑯滿目,只是看到餐廳里的飯菜花樣繁多,于是,扔了剩菜不會心疼,內心缺乏自我約束,沒有“造孽感”。
因此,在家做飯,要想不浪費,無非是要做到兩個“愛”:一個愛是愛家人,另一個愛是愛勞動。途徑都一致:主動親近、用心接近。
對家人自然要多親近。至于后者,經常看到媒體報道,有機構組織孩子們去體驗農業勞動,下水田插秧,給牛羊喂料。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們的珍惜意識。了解了糧食種植過程,并貫注了體力精力,才會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不會輕易再扔剩飯了。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