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剛剛過去,連日家庭聚會,痛快吃喝,難免“年飽”。節后如何調理飲食和精神狀態?
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營養師袁春華11日對記者表示,調整飲食應按時按量,均衡搭配,清淡為主,千萬不要走進“過度節食”“純素飲食”等極端的飲食狀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陳劍華則表示,節后兩三天工作強度不宜太大,要給自己角色轉換的緩沖期。
袁春華表示,目前,立春已過,雨水未至,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疏肝解膩,宜食辛甘發散之物;具體就是要做到調結構、補水分、助發散三點。
關于調結構,袁春華指出,春節期間人們往往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和脂肪,加重了代謝負擔,這也是人們易感“積食”的主要原因。節后的飲食結構應該適當降低蛋白質攝入,并以清淡為主,讓已經不堪重負的胃腸道休息調整。主食要以谷類粗糧為主,可以適量增加玉米、燕麥等雜糧,要注意增加深色蔬菜的比例,葷菜盡量采用清蒸、水煮等方式烹調。
這位營養師建議在三餐中多選擇食用粥和湯,平時也要注意多喝水,以補水份。袁春華表示,因為在節日中,往往會吃很多堅果零食,這些食物本身水分不足,易使身體處于缺水狀態,所以正需補充水份,比如新鮮的綠葉蔬菜、水果、小米粥、陽春面等,足夠的水分可加快胃腸道蠕動和新陳代謝,減輕腸胃負擔。
在袁春華看來,節后,人們可在膳食中適當增加有辛溫發散作用的蔥、姜、蒜、香菜等調味蔬菜,可增進食欲、助春陽,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
節后除了飲食調整,還需要做好精神調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陳劍華介紹,7天長假之后,不少人會感覺厭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惡心、眩暈、腸道反應、神經性厭食、焦慮、神經衰弱等癥狀,這就是平常說的“假期綜合征”。
陳劍華指出,應盡快調整作息,放松大腦;適度運動,緩解壓力。這位醫生說,節后兩三天工作強度不宜過大,可適當地犒勞自己。先把必要的、簡單的工作做完,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避免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給自己角色轉換的緩沖期。(陳靜 潘明華)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