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集團2022年聯合年會10日至16日以線下方式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當地時間11日,IMF在會上發布了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及《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報告揭示了世界經濟面臨的經濟金融風險挑戰,呼吁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多協調行動加以應對。
再度下調經濟增長預期
在11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將2022年全球增長率預期保持在3.2%,但下調2023年增長預期0.2個百分點至2.7%。報告預計,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體將在今年或明年陷入衰退。全球通脹將在2022年底達到峰值,但持續上升的時間將比此前預期的更長。
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強勁。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復蘇態勢將延續下去,通脹會迅速消退。但今年以來,烏克蘭危機加劇了供應鏈問題,能源和糧食價格高企、金融環境收緊再加上持續不斷的供給限制減緩了經濟增速。此次報告發布前,IMF已三次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速預測。
9月下旬以來,數家主要國際機構發布的最新經濟預測,均下調了全球經濟展望值。
世貿組織經濟學家10月5日預測,2022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3.5%,全球經濟將增長2.8%,2023年增長2.3%。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9月26日發布的中期經濟展望報告說,全球經濟放緩程度超過預期,預計2022年增速僅為3%,2023年將進一步放緩至2.2%,低于今年6月預測的2.8%。該組織認為,多數二十國集團(G20)國家通脹將在四季度達到頂峰,未來全球通脹趨緩但仍將“維持高位”。
9月26日世界銀行發布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形勢報告,將今年該地區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3.2%,較4月的預測值下調了1.8個百分點,明顯低于去年的7.2%。
這些國際機構均警示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
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10日在聯合年會上表示,明年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和真正危險”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因為歐洲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開始放緩,全球貨幣(與美元相比)陷入困境,加上利率上升,可能給發展中市場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表示,當前經濟的一大風險在于,全球經濟正經歷一場根本性轉變,從相對可預測的世界轉變成更加脆弱的世界。
此外,經合組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猶在,烏克蘭危機大幅推高能源和食品價格,加劇通脹壓力,目前許多經濟體的指標均預示著長期增長低迷。
世界銀行指出,各國央行今年相繼提高利率應對高通脹,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在此情況下,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經濟衰退。
全球貿易也在經受考驗。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全球貿易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失去增長動能,2023年增速將大幅下降,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速預期下調至1%,大大低于其4月份預測的3.4%。
警示金融穩定風險
隨著各國央行加快貨幣政策正常化,以防止通脹成為根深蒂固的問題,全球金融狀況已趨緊并造成市場劇烈波動。IMF在11日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在高度不確定的全球環境中,利率上升、市場波動預示著金融穩定風險上升。
報告認為,金融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數十年來最高的通脹率、許多地區經濟前景的持續惡化以及持續存在的地緣政治風險。為避免通脹壓力變得根深蒂固,各國央行不得不加快貨幣政策收緊。
報告指出,利率上升給資產負債表緊張的實體增加了壓力。同時,市場流動性變差,資產定價難度加大,金融資產價格下跌,許多國家和公司的借貸成本已經上升到十年或更長時間以來的最高水平。
對于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來說,外部環境更具挑戰性。美元急劇升值大大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國內價格壓力和生活成本。新興市場面臨多重風險,包括高昂的外部借貸成本、居高不下的通脹和動蕩的商品市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劇,以及發達經濟體的政策收緊。2022年的沖擊重新撕開了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僅部分愈合的經濟創傷,較小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壓力尤其巨大。不過IMF承認,許多最大的新興市場對外部脆弱性的抵御能力更強。
IMF還指出,在世界經濟仍處于歷史脆弱狀態,金融市場出現壓力跡象之際,貨幣、財政或金融政策失調的風險也急劇上升。貨幣緊縮力度不足和過度都有風險。
呼吁加強政策協調
鑒于全球經濟前景日益轉弱,更需要各國政策制定者采取緊急行動來穩定經濟。國際機構從不同角度指出,各國應攜手加強政策應對。
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出幾大政策選擇:制定適當的財政政策以提供更多政策空間,但不應與貨幣當局抑制通脹的努力背道而馳;應對能源危機;利用好價格信號。IMF表示,各國應實施綜合政策框架,酌情結合先發制人的宏觀審慎措施和資本流動措施,力求將未來金融動蕩的影響降至最低。
馬爾帕斯建議,為了實現低通脹、穩貨幣、快增長目標,決策者可以將政策重點從減少消費轉向提振生產。出臺的政策應致力于增加投資、提高生產率、優化資本配置。
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麗貝卡·格林斯潘認為,仍有時間將經濟從衰退的邊緣拉回來,各國還有平抑通脹和支持所有弱勢群體的工具。聯合國貿發會議敦促各國采取更加務實的戰略,采用暴利稅、反壟斷等措施,對商品投機實施更嚴格監管。
對于各國加強協調,國際機構也已有共識。IMF報告認為,各國應采取協調行動。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一波主權債務危機,迫切需要通過二十國集團共同框架,為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有序地進行債務重組。世行此前呼吁發達經濟體央行應考慮貨幣緊縮的跨境溢出效應,各國政策制定者應合作緩解全球供應瓶頸,支持基于規則的國際經濟秩序,以抵御可能進一步破壞貿易網絡的保護主義和經濟碎片化的威脅。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2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1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
頭條 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