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以來,資本市場接連發生調整,讓不少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壓力山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頭部基金公司開始出手“自救”,購買自家基金產品以期挽回投資者信心。
昨日,尚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公募一姐”葛蘭展開了行動,其所在基金公司中歐基金發布公告稱,“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將于公告之日起30個交易日內以自有資金申購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基金合計5000萬元,并持有三年以上。基金經理葛蘭將于公告之日起30個交易日內申購中歐醫療健康混合、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基金合計200萬元,并持有三年以上。”
“公募基金一姐”出手自救
中歐基金的基金經理葛蘭無疑是目前資本市場的一個焦點。2021年四季度,葛蘭一舉超越易方達張坤,成為新晉“公募基金一姐”,其管理的基金規模達到1103.39億元。不過,頂著“公募基金一姐”光環的葛蘭,最近并不大順心,究其原因就是她所重倉的醫藥行業回撤非常嚴重。
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葛蘭旗下產品均表現不佳,其代表作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基金實現收益-6.55%,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基金實現收益-7.90%。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歐基金和葛蘭開始出手“自救”,5200萬元的金額對于一家基金公司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對于此次自購,中歐基金表示,是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以及公司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
中歐基金還表示,葛蘭及中歐基金研究團隊認為醫藥生物行業長期成長的基礎沒有發生變化,政策導向總體積極、穩定。企業在行業總體轉型期以及疫情后時代更加注重修煉內功、加強硬實力的建立,產業鏈上下游更為完善,因此仍看好行業的長期投資機會。
基金公司掀起自購潮
在A股市場持續回調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紛紛自掏腰包,試圖用真金白銀來提振當前稍顯脆弱的市場信心。
昨日,華安基金發布公告稱,自1月26日起至2月25日,使用固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合計出資不低于5000萬元。
在此之前,南方基金自購南方MSCI中國A50聯接A,金額達2億元人民幣。該基金于1月11日宣布成立,成立規模達7億元,該公司自購比例達到了28.62%。興證全球自購興證全球和衡三年持有A,金額達500萬元人民幣。此外,富國基金、博時基金、華富基金也分別自購旗下基金超1000萬元。
金牛基金經理馮明遠的新基金信達澳銀智遠三年持有混合基金于1月12日開售。據信達澳銀基金公告,公司已使用自有資金500萬元認購。該基金在首發當天獲約30億元認購,在新年新發基金中表現亮眼。
其他一些比較知名的基金經理李曉星、陸彬、杜猛等,也紛紛加入自購熱潮。
一位資深基金研究人士告訴記者,“自購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新基金發行時的自購,一種是對存續的老產品進行自購。”在他看來,對存續產品的自購,尤其是大額的自購,表明了基金公司對未來市場的信心。“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以自購的方式,表示對市場和各旗下產品的認可,通過自有資金與投資者進行利益深度捆綁,增加投資者的信任感。”(記者 林司楠)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7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6
頭條 22-01-25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