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2月至今,為提振投資者信心,不少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出手自購旗下產品。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去年12月初以來已有40家基金公司進行了77次自購,凈申購金額達到9.75億元。此外,還有部分剛進入或即將進入發行階段的新基金,也獲得了公司或基金經理本人的自購。
從結構來看,近段時間的自購大多發生在權益類基金。Wind數據顯示,在合計9.75億元的凈申購產品中,股票型、混合型和債券型基金自購金額分別為2.1億元、3.03億元和1.92億元,占比分別為21.54%、31.08%、19.69%,還有部分自購品種為QDII基金和封閉式基金。
從單家公司自購規模來看,自去年12月至今,包括永贏基金、華寶基金、華夏基金在內的19家基金公司自購超兩次,區間申購金額最高的華夏基金、國泰君安資管分別達到了1.4億元和1.2億元。有20家基金公司自購超過2000萬元,39家自購金額超過1000萬元。
此外,還有不少新發基金獲得自購以增強投資者信心。據了解,正在發行中的銀華心興三年持有,其兩位擬任基金經理李曉星、張萍將分別出資認購200萬元、100萬元;正在發行的匯豐晉信研究精選混合擬任基金經理、公司研究總監陸彬攜研究團隊已認購600萬元,而匯豐晉信管理團隊(不含陸彬)已認購逾700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自購能夠彰顯行業及投資人對市場的信心,給投資者傳遞積極信號。在基金發行市場不甚樂觀時,“自購”也是營銷賣點之一。不過,基金公司的自購產品并不一定都符合投資者風險偏好、投資條件,在選擇產品時,更應關注市場的整體情況,切忌盲目跟風。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自購在2021年達到小高潮,全年公募自購規模創下2018年以來新紀錄。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31日,2021年內共有98家基金公司申購自家基金合計460次,凈申購額58.88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40%。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這一數據則分別為32.68億元、28.68億元和41.52億元。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