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散戶炒股虧損的故事時有發生,但知名經濟學家“下海炒股”最后也虧損了卻不常見。近日,原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被爆出其管理的私募產品8個月浮虧近20%,引發業內熱議。更有投資者感慨:這是理論與實踐的差別。記者 林司楠
知名經濟學家炒股“被割韭菜” 引發熱議
如果時常關注投資圈的人,對于姜超這個名字不會陌生。在加盟中泰資管前,姜超曾擔任海通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經濟學家。姜超學術背景十分扎實,他是清華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曾多次榮獲新財富、水晶球、金牛獎等分析師評選“宏觀和債券方向”的第一名。比如2020第十八屆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宏觀經濟前三名就包括姜超。
今年2月,姜超宣布入職中泰資管,任聯席首席投資官。從賣方首席經濟學家、分析師到自己下海“摸魚捕蝦”,這個“跨界”選擇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業內有些震驚、不解,但更多的是祝福。
加盟新東家后不久,姜超便發行了自己第一只私募性質的產品——中泰超新星1號。公開資料顯示,中泰超新星1號的托管機構是招商銀行,參與門檻為100萬元,成立規模為9400萬元,其中中泰資管公司投入了1300萬元。從產品的投資目標來看,中泰超新星1號通過構建由優質權益類及固定收益類證券組成的現貨投資組合,同時運用股指期貨等對沖工具管理系統性風險,爭取在中長期跑贏貨幣平均增速,實現資產增值。
“爭取在中長期跑贏貨幣平均增速,實現資產增值。”相比許多個人投資者初進股市動不動就想實現資產翻倍、財富自由的目標,可以看到這位清華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的做事風格還是比較務實的。不過產品剛成立,5月中泰超新星1號就開始遭遇小幅回撤,此后隨著市場的整體回落以及賽道股的極端分化,6月、7月、8月、9月四個月姜超管理的產品仍處在下跌趨勢中。平日里擅長指點別人的姜超,似乎對于親自操盤這事有些“水土不服”。10月份,其管理的產品終于有所穩定,但此時累計回撤幅度已接近20%。公開資料顯示,10月之后中泰超新星1號凈值開始震蕩,截至12月20日,中泰超新星1號的單位凈值為0.8076元,回撤達19.24%(見上圖)。
獨董大逃亡、新股密集破發
這一年的A股到底有多難?
距離2021年結束還有不到3個交易日,這一年,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太多歷史性的時刻,北交所鳴鑼開市、上市公司“獨董大逃亡”、新股密集破發、“妖股”重出江湖、境外上市新規公開征求意見……也就是在這樣一個紛繁錯亂并不太穩定的市場,“一夜暴富”和“黯然神傷”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除了上述提到的知名經濟學家炒股“被割韭菜”以外,日前,千億量化私募巨頭幻方也被爆出“因為年內超額收益歸零”致歉。幻方量化一位高管在朋友圈發文稱:“想和投資者說,最近幾個月跑得不好,十分抱歉。我們正在全力加班加點做研發,但的確需要一點時間。這種時候,投資者不難受是不可能的,所以罵我、罵我們完全接受。就是千萬莫動手哈,就算動手也別打臉,消消氣,手下留情,等我們重整旗鼓哈。”
甚至網上流傳“某基金經理因為年內業績不佳被轉崗為保安”。12月27日,一張“崗位調整通知書”截圖在網上廣泛傳播,因為傳言有基金經理被公司貶為保安員,這一話題還引發了市場不小關注,甚至登上熱搜榜,不過目前該傳聞在業內并未得到證實。
從某種角度來說,專業投資機構和知名投資人大量被爆出虧損的事實時,往往是市場環境比較錯綜復雜、賺錢效應不佳的寫照。
那么,今年的A股究竟有多難呢?光大證券數據顯示,從目前情況來看約78%的人虧損,賺錢的只有一成多一點。即便在2020年這種大盤大漲的年份,虧錢的人也高達72%左右,而像2018年這種行情不好的時候,虧者占比更是高達85%。
不過,不同的統計口徑之間有較大的差異。東方財富網日前推出一項投資調查,有2.8萬人參與。調查顯示,今年收益率超過50%的股民占比達到10.5%,收益率在20%-50%的比例有14.3%,而收益率在20%以內的占比最大,為29.1%。另外,有超25%的人今年虧損超過20%。
姜超:
未來20年機會就在中國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永遠是一個風險與機會并存的地方,沒有曠日持久的“至暗時刻”,也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美好時光”。許多情況下,盈利和虧損總是交替發生,服從客觀規律。在加入中泰資管之前,姜超曾經就紙幣時代下資產配置的選擇做過一個客觀分享。姜超指出,“在紙幣時代,無論是把錢存在家里還是存在銀行,最終能買到的東西是越來越少的,長期表現最好的是各種風險資產,是股市和房產。”
姜超舉例道,自從1933年進入紙幣時代之后,貨幣超發最初體現為商品價格上漲,也就是物價上升,尤其以上世紀70年代最為顯著。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商品價格漲幅有限,房市和股市兩類資產價格開始交替領漲。從1933年到2019年,美國股市和房市兩類資產的表現最好,年化綜合回報率都在10%左右;表現居中的是長期國債和黃金,長期國債的年化回報率約為5.6%,黃金的年化回報率約為4.9%;表現墊底的是以短期國債為代表的現金,年化回報率為3.48%,甚至跑輸了同期的通脹。
“我此前從事賣方研究近16年之久,有進入瓶頸期之感,所以希望換個賽道重新開始,學以致用,專心做投資。我作了一個長期的判斷:在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主要的機會就在于中國的資本市場。”而這或許就是他選擇褪去知名經濟學家“外衣”,轉型做資產管理的原因,而對于中國的投資者而言,是否相信中國經濟長期穩步增長的趨勢,是否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抱有足夠的信念,這同樣是一種選擇。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