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博士分享力作《變革》,讀書會上,沈建光就目前中美貿易摩擦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沈建光指出,貿易戰對美國的影響也很大,美國不少商品不從中國進口其實也很難找到替代來源,一個生產地的遷移沒有兩三年根本不可能,而其他國家也不一定可以承接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下根據演講內容摘編)
沈建光博士陸家嘴讀書會演講
特朗普的底線到底在哪里?這點很重要。
一開始大家認為特朗普不過是個商人,就是想拿到點好處,有利于他的中期選舉。但是沒想到根本沒有這么簡單。我們看到,不僅僅是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和其他國家也有貿易爭端。
特朗普認為在過去的全球貿易體系中,美國吃虧了,想放棄原有的秩序。有可能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但我們也要仔細考慮,接下來會不會帶來冷戰的可能性,美國是否會堅定遏制中國的崛起,特朗普是不是真有這樣的計劃?或者說,美國的精英階層已經開始全面這么做了,這才是關鍵。
其實貿易戰對美國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美國最新出的針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懲罰性關稅稅率沒有立刻到25%,而是先用10%過渡一下,看看再過四五個月是不是能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貿易摩擦對美國的傷害也是很明顯的,美國國會參與聽證的95%企業是反對的。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美國進口中國的產品按金額來看,電機電器設備占美國進口比重40.8%、家具占比50.4%。按份額看,玩具更是高達82%,所以這一次玩具不在2000億美元里面,美國也在挑。
美國挑的標準就是,進口中國比重較高的產品暫時放過,但是如果都放過,又不夠2000億,所以像家具這種占美國進口50%的產品也放在了這一次2000億里面。而且關稅這一次只是10%,如果說一下子是25%,對美國自身的沖擊也是非常大的,基本上美國老百姓要承擔一半。
近期,我去了很多地方調研出口企業,我說2000億怎么辦?很多企業都說基本上和美國進口商談,一人承擔一半,大家一起分擔,很多商品美國不從中國進口根本找不到可替代的進口來源。這是產業鏈的變化規律決定的,一個生產地的遷移沒有兩三年根本不可能。
理論上,美國可以找其他國家進口,但事實上其他國家也不一定可以承接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曾經問過美國官員,像家具這么厚重的東西,你可以在墨西哥生產,而且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什么要在中國生產?像雨傘,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墨西哥、委內瑞拉都可以生產,而且離美國近,運輸成本也低,為什么都在中國生產?
美國人回應說,首先中國工人很勤勞,工會也不鼓勵罷工,但是在墨西哥、東南亞這些國家動不動罷工,不一定能保證生產。另外,中國的產業鏈很完備,任何一個小的零部件都很容易找到,這一點其他國家很難做到。
基礎建設方面,我經常去歐洲,最大的感想就是中國的基礎設施太好了。西門子的高鐵技術是很好的,中國高鐵技術最早引進的一部分技術就是西門子的。上海到北京時速是350公里/小時,但是德國的高鐵只有200公里多一點,從來沒有達到過300公里。其實并不是德國達不到,是因為他們的基礎建設比較陳舊,而且建一條新軌道是非常難的,涉及到遷移人口等等,這種問題在德國要打官司的,而且政府也不一定贏。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高鐵用的軌道都是普通軌道,沒有高鐵專用軌道,所以速度上不去,雖然他們技術非常好,但是沒有這樣的條件。至于美國,到現在沒有一條高鐵線。美國現在航空公司越來越多合并,很多航線被壟斷,壟斷后服務質量大幅度下降。所以,來過中國的美國人也很憂慮,都覺得美國落后,我們被中國趕上了。
對美國人來說,他們也需要2-3年的陣痛期,要承受的是價格上漲。很多負擔都是美國消費者自己承擔了一半。關稅10%,沒有太大問題,中國匯率現在已經貶值8%左右了,出口退稅又增加1%,再加上分攤一半,出口商壓力就會小很多。但是25%的話,即便承擔一半也要百分之十幾,而且特朗普說,再貶值變成要搞匯率戰了。
前段時間前央行官員說,貿易摩擦對中國影響不大,只有0.5%的經濟影響,主要是心理層面影響大。
但是我沒有這么樂觀,如果真的全面貿易摩擦,5000億出口都不去美國,是不是可以轉到其他國家呢?中國一年2.2萬億美元的出口,其他國家能不能承接呢?
我看了一下,中國家具占美國進口的比重是50%,占日本進口家具的比重已經達到60%了,基本飽和,英國也是50%,韓國65%。德國低一點,占21%,因為德國人喜歡的家具都是特別高檔的,從意大利進口更多一點。
所以中國的很多產品在很多國家的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家具、玩具都是如此,中國很多商品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都很高,繼續提高很難。
還有一種說法,7、8月對美國出口那么好,為什么還要擔心呢?
我們調研的結果是因為2000億出臺,很多出口商在提前搶運,特別是到美國的航運價格大幅度上揚,但是總出口航運價格并沒有變化。
這說明了什么,出口到其他地方的下降了。最近他們說出口到美國的已經“爆倉”,也就是說現在甚至已經定不到倉位了,很多出口企業就是擔心2000億出來,所以先把東西運到美國再說,可以不受影響。但是宣布之后,影響應該會更大,因為搶運結束了。
中國有一點是比較讓大家欣慰的,我們沒有像一開始說的那樣“以牙還牙”,如果說對我們制裁,我們就不開放了,對美國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限制,中國政府沒有這么做,反而說要爭取二次入世,美國越對我們貿易戰,我們越開放。如果說美國對我們貿易制裁,我們對除美國之外所有其他市場降稅、減稅,但是對美國企業也是歡迎進入中國投資。最近,我發現這個變化是很明顯的。
國家領導人在博鰲論壇上已經講了,我們要進一步加大開放,而且“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
最近有一件事情,本來中國對外國汽車企業的投資管控很嚴格,最高不能超50%,但是最近對特斯拉開放了。石化行業的對外資開放也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宣布可能一下子要投資100億美元,特斯拉是50億美元,最近寶馬也說要在中國投資。
面對美國貿易戰,中國正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這又是為什么呢?
最近美國商會有個調研,評估他們在中國的投資環境,結論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有一些抱怨,75%的美國企業感覺在中國沒有像以前那么受歡迎了。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很多提升空間。
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現在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在改善投資環境。最近金融機構也是允許外資券商持股51%了,已經有機構申請。從33%跳到51%,對外資更加開放。
美國經濟現在很好,表面上非常強勁的,失業率創新低,還有零售業非常好。但是美國經濟其實是建立在大規模減稅基礎上的,這點值得我們學習的,美國大規模減稅,至少一年內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中國如果大規模減稅,也會提振信心,要比基建作用更加明顯,而且對消費的拉動也會比較明顯,基建主要拉動的是投資。
就人民幣而言,越是這種時候靠貶值去做是不可取的。人民幣已經貶了近10%。從最低點的6.2,最高要到6.9,后來穩住了。這個我很支持,有很多很著名的學者說應該不管,讓它去貶,貶到8也可以,讓它浮動,現在如果浮動那一定是貶的很厲害的,這個時候穩住是很重要的。
2007年的時候,美國最高點的時候,我當時下了一個判斷,我說美元是強弩之末,2007年我說美元要大跌,確實2007年美元是大跌的,從104跌到90,跌幅超過10%,但是今年4月份之后,美元從80多漲到的94,又回去一點,但是我相信這不過是一個階段性反彈,而不是美元重新強勢的起點。
現在是美國經濟的高點,所有的刺激,上萬億美元的刺激就體現在現在。但是到了明年呢?這一波過去了呢?財政赤字大幅度上揚,社會分裂。華爾街的同行幾乎清一色預測美國明年的增長都是2%-2.2%,而現在美國的增速是4.2%,其實也到頭了,也不支持美元繼續走強。美元走強是和歐洲的一些動蕩有關。
人民幣貶值現在的水平其實和年初相比已經貶了8%左右,基本上可以應付10%的關稅增加。現在信號也很明顯,不會讓它再繼續貶值。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