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佳格天地總部,打開耘境平臺,3萬畝農田在屏幕上鋪開,80個綠色圓圈順次排列,“可以想象到嗎,每個圓圈都是直徑約400米的草場。”張弓說道。
這是從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傳回的最新衛星圖像,屏幕側邊有作物的長勢、氣象狀況等信息。圖像隨著鼠標移動,就像坐在直升機上俯瞰大地,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傳統農業模式下,一人僅可耕種十幾畝田地,如今有了耘境系統,完全可以做到一人管理4萬畝稻田。”張弓的眼神中充滿自豪。近日,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第一期介紹了張弓團隊通過遙感數據,觀測作物長勢和土壤含水量,為農戶提供科學指導和災害預警的新技術。
36歲的張弓是佳格天地的創始人,他身材健碩,戴一副黑框眼鏡,眼神中透露出獨屬科學家的睿智與干練。讓中國農業從“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是張弓一直以來的夢想。
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張弓順風順水地成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名科學家,一做就做了8年。
在NASA,張弓參與開發全世界最先進的衛星氣象資料共享系統,用激光統計森林的樹高,通過熱紅外波段精確調控土壤水量……他在這里見證了衛星與土地“相遇”后的神奇力量,同時,他也意識到眼前的一幅幅衛星圖像正是未來無限商機的藍圖。
聰明的人總是與時代捆得很緊。
回國創業——這一想法在張弓的腦海中悄悄萌動。
2015年初,張弓毅然回到祖國,開始了創業之旅。
張弓回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實地考察。整整3個月,他行走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從最北的黑龍江,一直走到云南,共13個省份,皮膚曬得黝黑,考察了不計其數的村莊,掌握了中國農業現狀的一手資料。
2016年初,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佳格的幫助下,農戶只需點點鼠標,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和預估天氣變化和農作物生長情況,主動地降低生產風險,增產增收。
內蒙古的達布西是佳格的老客戶了,他種植的紫花苜蓿是牧草之王,也是奶牛的最愛。苜蓿收割時若下大雨,會導致牧草質量嚴重下降。達布西購買了佳格的自然災害預警服務。
談到2016年6月的那場冰雹,達布西仍感到膽戰心驚。“多虧佳格提前四五天通知強雷暴天氣,讓我有時間組織人力收割,否則這一季的牧草就絕產了,恐怕要損失二三百萬呢。是佳格讓我完美避開了這次‘天災’”。
截至2017年底,在張弓的帶領下,佳格天地的服務已在中國16個省市落地、監測了近兩億畝級別的土地,幫助無數農民從科技中受益。
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要求“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像張弓一樣的科學“種子”,已在祖國大地生根發芽,他們將用自己的智慧與才華,打造一片現代農業科技之林。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