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風格的轉換,以往慣用的市值管理手段,比如股權激勵、股東增持、并購重組等,效果越來越差;而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假借市值管理之名行市場操縱之實的“偽市值管理”逐漸銷聲匿跡。
此消彼長的是,很多上市公司在努力提升業績的同時,通過積極接待機構投資者前往公司調研,進行反向路演推廣公司價值,這種市值管理正迎來“價值回歸”。
市值管理迎“價值回歸”
“走出去,請進來。”這是西南某上市公司副董事長李明(化名)對于市值管理的最新感悟。
“我們去年一共舉行了100場左右的路演,最密集的時候一天搞了9場,講了13個小時。一年算下來,來公司調研和參加路演的有1500多人。”李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得益于公司市值在去年下半年增長逾兩倍的表現,他帶領的市值管理團隊獲得了控股股東400萬元重獎。
李明說:“市值不是某個資本運營團隊運作起來的。去年公司市值的大幅增長是在行業強勁復蘇的背景下,業績大幅增長,內在價值得到迅速提升。在此基礎上,我們團隊的工作確切地說是‘價值推廣’,否則脫離公司價值談‘市值管理’是不切實際的。”
去年以來,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思路正在悄然生變。
“隨著去年二級市場風格的轉換,投資者轉向‘業績為王’,市值管理也相應地開始‘價值回歸’,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強與投資者交流,傳導良好的業績預期,最終兌現業績,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值管理效果。”天安財險資產管理部研究總監向磊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此消彼長的是,上市公司以往慣用的市值管理手段,比如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股東增持、并購重組,越來越不靈。某上市公司董事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去年有段時間公司股價跌了很多,采取了很多穩定股價措施,但效果甚微,不敢輕易嘗試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了。”
以并購重組為例,華泰聯合證券并購部董事總經理勞志明表示:“并購重組是市值管理慣用的手段,以前只要有收購,股價就上漲,甚至收購終止股價不跌反漲。但現在市場理性多了,股價是否上漲要看收購能否對公司業績真正起到提振作用,單純炒作并購概念已失靈。”
“偽市值管理”遭重拳
監管層對于虛假披露、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嚴厲打擊,以及對概念炒作的大力抑制,加速了市值管理的“價值回歸”。
與大市值公司相比,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市值管理往往依托私募機構。“合作的模式,一種是‘PE+上市公司’,另一種是上市公司配合發布利好,私募機構在二級市場拉升股價。特別是后一種,說白了就是假借市值管理之名行市場操縱之實的‘偽市值管理’。”某私募機構負責人王剛(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早在A股市值管理興起的2014年,證監會就加大了對假借市值管理之名進行市場操縱行為的打擊力度。據披露,2014年1-11月,證監會針對涉嫌市場操縱行為啟動調查53起,重點查處了以“市值管理”名義相互勾結、通過上市公司發布利好信息配合等新型手段操縱股價的案件。
去年8月,證監會通報,蝶彩資管及其實控人謝風華與恒康醫療實控人闕文彬借“市值管理”之名進行操縱股價,除對蝶彩資管、謝風華、闕文彬處以逾1.52億元的罰沒款外,還對謝風華給予警告,并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10年前,謝風華曾寫過一本書,叫作《市值管理》,主題是“市值決定公司命運”。10年后,“市值管理”決定了他的命運。
近年來,監管層對“忽悠式重組”“高送轉”炒作的抑制,更是對很多以炒作股價為手段的市值管理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從源頭斷絕了以前慣用的炒作股價的手段,所以很多私募機構現在既不敢做也不好做。以前在市值管理方面很活躍的幾家私募機構,現在都消停下來。”王剛說。
向磊表示:“無論是‘PE+上市公司’的模式,還是暴力拉升股價的模式,都需要資金配合,特別是后者,沒有三五億元,很難在二級市場對股價產生實質性影響。而這些資金,大部分來源于杠桿資金,在資金面寬松的情況下還可以,而在目前金融去杠桿的大環境下,這種模式很難行得通。”
上市公司趨于理性
向磊注意到,在市值管理“價值回歸”的背景下,一方面,很多私募不再輕易接單;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變得更加理性。
“有些上市公司前幾年市值膨脹了一倍多,但這是‘浮腫’,不是‘肌肉’。去年市值一下子跌回去,這等于‘價值回歸’,可控股股東覺得公司被低估了,于是搞了很多動作,但心思都沒放到公司經營和業績提升方面,效果自然很差。”向磊表示,這樣的經歷,促使上市公司開始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值管理。
以往很多上市公司都會收到私募機構“有沒有市值管理需求”的問候。李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某些私募進行市值管理的方式與我們的思路完全不一樣,市值不是‘運作’出來的,而是公司價值的彰顯,否則市值怎么上去就會怎么下來。”
即使面對“生存還是滅亡”的問題,很多上市公司也不再通過舍本逐末的短期手段輕易嘗試市值管理。
“很多小市值公司所處行業的天花板很低,本身缺乏競爭力,亟須通過并購重組突破成長瓶頸。但是,由于市值小,通過發行股份收購一個像樣的標的就很容易危及控股股東的控股權,所以,它必須先把市值做大才能考慮下一步的收購,甚至有些大股東會不惜通過股權質押籌集資金,借錢給私募機構拉升公司股價。”向磊說。
但是隨著市值管理的“價值回歸”,很多舍本逐末的短期手段效果越來越差,不少大股東甚至深陷股權質押危機,陷入惡性循環。“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經過洗禮之后,上市公司會長遠地對待市值管理問題,而不是急功近利盯著股價。”王剛說。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