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工作?
“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始終在身邊”?
【資料圖】
黨建網格“微陣地” 服務群眾“零距離”
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工作開展以來,中牟縣緊緊圍繞市委“六個起來”工作目標,按照“有機構、有人員、有場地、有設備、有標識、有職責、有機制、有經費”的八有標準和“2+4”(1名副書記+1名分管副職+至少4名座席人員)人員結構全力構建并實體化運行14個鄉級城運中心。
同時,持續強化“一元”帶“多元”工作機制,結合本轄區實際和群眾需求,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鄉、村兩級開發了多個特色化、實用性的應用場景,很好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問題。
其中,中牟縣廣惠街街道以“惠積分”閉環流轉為“金鑰匙”,鏈接“惠生活·碼上行”“廣惠小店”與“惠積分兌換站”,探索出了一套線上線下聯動落地、可持續運轉、可復制推廣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
積分激勵,增添網格員履職動能
“快看,小程序上發布新任務了,這次是賈魯河未成年人防溺水巡查,正好需要兩個人,完成任務就能掙100積分。咱倆去干吧?”中牟縣廣惠街街道濱河社區剛在“惠生活·碼上行”小程序發布一項新的基層治理任務,網格員小張便與同事一鍵“搶”下任務。
為充分調動網格員與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廣惠街街道開發了“惠生活·碼上行”小程序,街道和村(社區)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在小程序上發布基層治理任務,網格員與轄區群眾根據自身實際領取任務,完成任務通過審核后,即可獲得相應“惠積分”。“惠積分”可在轄區“廣惠小店”與“惠積分兌換站”等商戶“當錢花”,按“10積分等于1元錢”進行積分抵扣消費。
“上周我調解了一個咱社區兩家鄰居因為生活噪聲產生的矛盾,掙了80積分。”
“我昨天協助執法隊維持路邊攤販的經營秩序,喜提100積分。”
“最近我天天跟著市場監管所、社區一起排查液化氣安全隱患,幾天都攢下來三四百分了。”
說起最近完成的任務與獲得的“惠積分”獎勵,社區網格員個個激動不已。
“之前網格治理任務繁重,我們能給予網格員的激勵措施有限。現在有了積分激勵,街道還配套出臺了網格員考核辦法,雙管齊下,大家深耕網格、服務群眾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都搶著做任務,比誰積分多,爭當優秀網格員。”廣惠街街道濱河社區齊書記表示。
帶動群眾,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動力
除了專職網格員,轄區群眾也踴躍參與到“做任務掙積分”的基層治理熱潮中來。
“我最近跟著咱社區學著從小程序上掙積分,現在我在咱這‘廣惠小店’買饃買菜都不用花錢,積分直接當錢花。”家住聽篌街社區的張阿姨說。
通過“惠生活·碼上行”小程序領任務,在社區工作人員指導下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社區環境巡查、矛盾糾紛調解……
群眾在家門口即可發揮“主人翁”作用參與基層治理,在做任務、掙積分、花積分的過程中,不斷增進對社區事務的了解與認同,激發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增強幸福感與獲得感。
“樓下‘廣惠小店’里有免費的血壓測量,我的積分還能兌換他們的推拿按摩,各種服務貼心周到。咱社區的同志還時不時在小店的小會議室給我們幾個老同志培訓,講講咱黨的最新政策,說說這社區治理的活咋干。咱這退休以后的日子也是越過越有勁,越過越充實。”談到“廣惠小店”這一“微黨群服務中心”提供的種種便民服務,退休居民劉大爺頗為滿意。
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拓寬服務渠道,廣惠街街道不斷深化拓展“廣惠小店”功能定位,讓其不僅成為群眾積分兌換、參與社會治理獲得感實現的重要窗口,更賦予其“一中心十站”的便民服務功能,以創新賦能完善微服務與微治理。
如今的“廣惠小店”已成為街道和社區黨員干部開展政策宣傳、收集社情民意、居民議事、調解糾紛的重要“微陣地”,是遍布在群眾身邊、深入在群眾生活中的“微黨群服務中心”。
“自我造血”,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實現“良性循環”
“我們摸排整理了閑置的社區公共服務用房,將其以實惠價格租給商戶,讓商戶成為我們的‘社區合伙人’,由他們出資打造‘廣惠小店’,小店商業運營的部分經營收入和房屋全部租金納入‘惠積分’積分池,實現小店經營產生積分、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掙積分、兌換積分帶動小店經營、小店營收再充實積分池的閉環流轉,真正實現‘自我造血’。”廣惠街街道黨工委書記袁瑞霞介紹。
據了解,廣惠街街道以“四治一創”活動為抓手,結合轄區“七多特點”與問題資源“雙面清單”,探索出了以“惠積分”流轉為核心的“惠生活”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建設“廣惠小店”,開展“商業運營+積分兌換+微黨群服務”活動,帶動網格員、社會組織和轄區群眾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顯著增強了組織凝聚力,提高了自治水平,盤活了閑置資源,壯大了社區經濟,提升了服務能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實現“良性循環”。
目前,廣惠街街道已建設“廣惠小店”8家,掛牌“惠積分兌換站”30家,布局服務場館12家,覆蓋百貨、醫藥、餐飲、汽車服務、托育、健身等諸多業態,真正構建起“惠積分”取之于小店、用之于治理、發之于網格、還之于小店的良性循環,打造出讓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可持續參與的基層治理內生激勵機制。
本報記者 盧文軍 通訊員 李許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