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鄭州奇妙游》?
“一場跨越時空穿越古今的對話”系列報道?
高新區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核心提示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流經這里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生于斯、長于斯的你,對家鄉鄭州是否真的了解?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它是否還是你記憶中的模樣?巍巍商都,閃耀著中華文明的光彩,為古都鄭州點亮當今、照見未來。為給讀者展現一個立體、生動的“鄭州”,本報今起推出《行走中原·鄭州奇妙游》“一場跨越時空穿越古今的對話”系列報道,以全市各區縣(市)為區劃,從小處入手講述鄭州故事。
黃土之下,有商之城,訴說華夏文明。地表之上,城垣巍聳,見證時代變遷。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帶您一起看“奇妙鄭州”。
【古】東趙遺址:探尋夏商周文化的密碼
鄭州高新區溝趙鄉趙村,順著隴海鐵路南側發展,形成東西狹長的村落,當地百姓習慣性地把村子分為西趙、東趙。
很長的時間里,趙村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落,但是在考古界人士眼里,趙村非比尋常,藏著通向夏商周時期的文化密碼。村落的東南有處古遺址,位于檀山東北的臺地上,東距須水河約兩公里。
尋覓夏的蹤跡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歷史文化的探索,始終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里最重要的一環。夏朝時期,文字發展還不成熟,有關事件的記錄較少。為了尋覓夏的蹤跡,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考古研究課題,也因此發現了東趙遺址的重要性。來看一看東趙遺址的“鄰居”們:向東有鄭州商城遺址,向北有大師姑古城遺址,東北有小雙橋遺址,往西還有滎陽關帝廟商代晚期遺址。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由興起到形成自身特點的重要歷史時期,東趙遺址正處于夏商文化分布的核心區域。
為探討“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一重大學術課題,從2012年開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持續對東趙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田野工作。
考古工作取得極大的成果,東趙遺址分布面積近100萬平方米,確認了東趙遺址有龍山至東周完整連續的文化遺存。涵蓋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頭、早商二里崗、西周、東周六個時期,序列完整,跨度長達2000余年,其中以二里頭、二里崗時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領略夏商周精彩畫卷
考古工地的一個個探方,仿佛是穿越時空之旅的隧道,帶領我們去領略鄭州夏商周時期的精彩畫卷——
3900年前,水清如鏡的須水河從聚落東南緩緩流過,當時這里是夏人的地盤。不知什么原因,驍勇善戰的夷人首領羿舉兵反夏,趕走國王太康,在河邊不遠的開闊地帶大興土木、修建城池。
3700年前,戰勝東夷人的夏人在偃師二里頭興建了新的都城,為了防范來自東方的威脅,夏人在此再次修筑了城墻。
3600年前,這里又變成了商代人的據點,他們利用了前代的城池。他們修建的回字形宮殿依地勢而建,十分的巍峨。
商周時期,文明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農人在田間勞作,他們播種粟、黍、稻、麥、豆,五谷豐登。到了飯晌的時候,婦女把小米加水放在陶罐里,在周圍點火加熱進行蒸煮。男人在附近的草地和林地中,獵捕野兔、野豬、梅花鹿。城里作坊內的匠人用榔頭、石鐮把骨料或鋸,或削,或劈,或磨,制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更高級的工匠則用銅水鑄成精致的祭器、鋒利的武器還有精美的樂器。貴族日常生活十分精致講究,他們最愛用色彩艷麗的綠松石做成耳環、項鏈打扮自己,或是鑲嵌在玉器、漆器和銅器上。他們非常重視占卜,甚至到了無事不卜的地步,卜師用火灼烤龜甲發出噼啪之聲,以此接收神傳達的旨意。
2400年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日益強大起來的諸侯國不斷蠶食土地、人口,爭奪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大國兼并小國,戰爭連綿不斷,這里曾經矗立的繁華東周城池從鼎盛日益走向蕭條,漸行漸遠……
三座“嵌套”古城引起轟動
東趙遺址發現的“套娃”曾經引起很大的轟動。所謂的“套娃”是指在東趙遺址發現了嵌套在一起的大中小三座城址,三座古城在空間上嵌套,在時間軸上交疊,組成了文化內涵豐富的東趙遺址。
遺址的東北部發現一座新砦期(夏代早期后羿代夏時期)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積2.2萬平方米。東趙遺址的這座城址是繼鄭州新密新砦遺址后,發現的第二座新砦期城址,也是嵩山以北區域第一座新砦城址,這是東趙遺址的“小城”。
“中城”是一座二里頭時期的城址,面積為9萬平方米,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城址(夏代晚期)中面積最大的。“大城”初步判定是東周時期的,面積將近100萬平方米。
這大、中、小三座古城延續時間長,年代序列相對完整,為進一步厘清夏商周時期的時空關系提供了重要證據。
除了三座城,考古隊在遺址中還清理出城墻、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坑區、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遺跡,出土了非常豐富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夏、商、周時期的精美遺物,為研究新砦期、二里頭、二里崗以及東周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東趙遺址將不同時期的三座城址與鄭州地區之前發現的王城崗、新砦、古城寨、商亳都、敖都等其他夏商時期的重要遺址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孕育和繁盛了早期華夏文明。同時也表明鄭州在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東趙遺址成功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數千年過去,腳下這片土地早已不復當年的模樣,但看著眼前標記著號碼、被妥善保護起來的建筑遺址,仿佛能夠穿透千年層層的歷史,看到故事中耳熟能詳的人物。
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前行的根基與動力。鄭州東趙夏商城址考古遺址公園正在規劃當中,建成后,這里將成為我們近距離體驗夏商周文明的窗口。
本報記者 李穎 劉地 文 唐強 圖
【今】傳感器:開啟市民智慧生活的鑰匙
可充電的智慧燈桿,擁有“感知器官”的智慧公廁,24小時實時監測的窨井……走進鄭州高新區,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的智慧生活帶來的便利。千年前,哪怕懷有最瑰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想象的古人也無法想象的生活,如今成了我們的日常。
人類文明在于記憶,更在于創造。如今,在孕育過夏商周“城套城”的沃土上一個個高新“集群”正拔地而起,猶如智慧化的科技列車向前飛馳,開啟這輛智能列車的“密鑰”——智能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基礎,是助力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核心,正在成為鄭州高新區主導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2022世界傳感器大會期間展會現場
傳感器開啟智慧生活
人通過感官系統來認識世界,比如視覺、嗅覺,傳感器也是這樣。在萬物互聯的當下,傳感器能給物體充當“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搭上各類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橋梁、涵洞、隧道、下水道、河道,智能監管汛情;應用到消防、車位、垃圾桶等,助力智慧城市管理;也可以做燃氣安全監測、地暖溫度檢測、摔倒監測預警等,幾乎無處不在。
在鄭州高新區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漢威科技集團如今已是氣體傳感器龍頭,今年3月,在“2023年度燃氣安全交流研討會”期間,全系列激光氣體探測新品全球首發?!霸撓盗行缕芬詸z測甲烷為主,抗干擾能力極強,不懼廚房中的水汽和溫濕度變化,響應迅速,能夠有效避免因天然氣泄漏而引發的火災、爆炸、中毒等惡性事故的發生,可以為萬千家庭的燃氣安全保駕護航。”漢威品牌架構負責人介紹。
傳感器展示
傳感器種類豐富,應用場景多元。紅外醫療診斷系統,幫助醫生更好的觀察疾?。卉囄?、井蓋、垃圾桶實時監測系統,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光電雨量傳感器精準預報氣象,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就在物流背后也離不開小小的傳感器,以速度著稱的京東物流智能倉儲分揀機“地狼”就是通過傳感器來感應不同的包裹,從而降低差錯率、提升效率。
一個小小的傳感器,就是市民開啟智慧生活的一把鑰匙。通過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無人駕駛汽車正在成為現實,各種汽車智能控制產品也正在逐漸普及。
鄭州“狂飆”千億級產業賽道
隨著電子計算機、生產自動化、現代信息、交通、環保、能源、遙感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傳感器的需求量與日俱增。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劉文強曾在世界傳感器大會上表示,傳感技術作為信息技術三大支柱之一,正在成為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經濟社會信息化、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工業自動化、醫療環保消費等領域的智能化數字化需求持續帶動,傳感器產業正在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約為2851.8億元,預計到2023年將突破3800億元。
傳感器展示
搶抓這一機遇,鄭州高新區智能傳感器產業躋身國內領先行列,集聚漢威科技、光力科技等傳感器相關企業3011家,其中上市企業4家,儀器儀表生產企業700余家,構建了覆蓋研究與開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等環節的較為完善產業鏈條,啟動建設總建筑面積為60萬平方米的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項目。同時,由漢威科技、鄭州大學等聯合組建MEMS中試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傳感器實驗測試平臺、智能傳感器行業服務平臺等四大行業公共平臺,全力“狂飆”千億級產業賽道。
不久前,在2023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鄭州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成功入選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位列河南第一。
鄭州智慧“傳感”世界
新理論、新技術的突破既離不開“沖鋒號”,更需要“集結號”。自2018年起,一年一度的全球傳感器領域國際盛會都會在如意湖畔如約而至,不斷塑造全球傳感器產業的“鄭州符號”。
轉眼已經舉辦四屆的大會,讓鄭州在全國甚至全球傳感器的知名度和地位有顯著提高,同時對鄭州傳感器企業在全球的知名度也有明顯的拉動。作為智能傳感領域“領跑”企業,對漢威科技董事長任紅軍來說,參加世界傳感器大會是每年一定要提上議程的事。
目前,漢威已發展成為國內氣體傳感器龍頭,相繼在柔性傳感器、光電傳感器、MEMS傳感器等實現研發和市場突破,順利切入新傳感器發展賽道。旗下子公司蘇州能斯達年內成功融資后,多款產品順利投入市場,并成功導入醫療健康、機器人、汽車和智能穿戴等領域。據介紹,未來,漢威科技一方面將持續加強自身的科技創新,不斷培育、孵化新的產業項目,同時也會利用龍頭的招引作用,吸引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傳感器相關技術和產業來到中原腹地。
本報記者 李穎 劉地 文 鄭報全媒體記者 馬健 攝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