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好需要你,未來皆可期。5月4日,“鄭州·留住青春留住你”2023鄭州·大學生集中畢業典禮在中原龍子湖學術交流中心舉行。這場別具匠心的“畢業趴”飽含鄭州對青年最真的情義、最深的情懷和最濃的情感,是一場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資料圖)
你的青春,可以在鄭州綻放
五月的鄭州,生機盎然;龍子湖畔,活力無限。2023鄭州·大學生集中畢業典禮現場,千余名鄭州高校應屆畢業生共同參加這場大型畢業“Party”,他們朝氣蓬勃,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畢業典禮現場,臺上臺下大學生熱情互動
“幾年前,同學們懷著青春夢想來到鄭州、走進大學校園,與這座城市一起在風雨中歷練、在奮斗中成長、在拼搏中閃光。同學們學習成長的足跡,將成為青春躍動的校園、蓬勃發展的城市最絢麗的名片、最靚麗的風景!”畢業典禮上,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別榮海一段話情真意切,令在場的學子感慨頗深。
正如別榮海所說:“大學時光轉瞬即逝,但同學們收獲的成長和青春的記憶不會消失,曾經的夢想和執著、堅韌和付出、汗水和收獲、歡笑和友情,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將銘刻在大家記憶最深處,匯聚成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鄭州,是歷史厚重的“文化之城”,是四通八達的“樞紐之城”,是實力雄厚的“產業之城”,是充滿活力的“科創之城”,是平臺完善的“開放之城”,是人才濟濟的“活力之城”,是營商環境優越的“宜業之城”,這片沃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優秀青年人才來鄭留鄭發展。
鄭州大學2023年應屆畢業生胡倪萍講述了自己“尋夢·留在鄭州”的心路歷程。她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鄭州人,自己也曾想過,畢業后到更大的城市尋找“詩和遠方”,但今年春季招聘之時,她發現華為、上汽、字節跳動、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在鄭州都提供了很多很優質的崗位。這讓她深深感受到“鄭州的未來充滿希望”。最后,她趕上比亞迪鄭州廠區建成后的首次招聘,并拿到產品開發工程師的崗位。“鄭州的未來必定更加開放、更加年輕、更加有溫度。愿我們都能一路向陽行,夢想皆開花。”胡倪萍說。
你的夢想,可以在鄭州實現
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謀人才就是謀未來。為留住青年人才,鄭州誠意滿滿,出臺了關于實施青年創新創業行動的“青創十條”,在青年創新創業、安居樂業、生活服務等方面為青年人才提供保障和幫助,包括拓展青年就業空間、實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開展創業技能培訓、提升人才公共服務水平等,最大限度解除年輕人后顧之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01.6萬人,支持五批創新創業團隊項目450個,推薦培育兩批優秀企業家1082名,引進海外優秀青年人才1355名……鄭州“以城聚才,以才興城”的良好態勢正在加速形成,無數年輕人在這里實現了他們的青春夢想,遇見了更好的自己,他們與鄭州彼此見證、彼此成就。
畢業典禮上,三名優秀往屆留鄭畢業生分享了他們與鄭州相知相伴、共同成長的故事。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22屆畢業生申博文目前就職于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他跟學弟學妹們說:“成長需要選擇,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鄭州,我們不僅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享受者,更是這個城市的參與者、建設者;成長需要沃土,人才公寓、人才補貼,都是鄭州為畢業生們提供的相關保障;成長需要陪伴,鄭州已經默默陪伴著我們成長,這座城市,有朝夕相處的同學、朋友,有近在咫尺的家人、老師。”
鄭州大學2014屆畢業生魏曉龍在中鐵裝備集團從事盾構機設計研發工作。他跟學弟學妹們分享了畢業之后的三個轉變:從迷茫困惑到堅毅前行的轉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所做的選擇十分重要,鄭州用一系列人才落戶政策、補貼政策,來堅定大家的信心;從一個職場小白到能夠獨當一面的轉變。通過不斷努力,他現在有了自己的團隊,打破國外廠家的技術封鎖,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實現了超越;從一個人到一家人的轉變。在鄭州,他立業并成家,現在擁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感謝鄭州給予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河南大學2020屆畢業生盧晨光分享了他在鄭州的“創夢”之路,河南年輕人眾多,小米粉有大市場,所以他選擇了在蒸煮類米面制品領域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創業期間,他聯合鄭州知名高校食品專業,利用技術延長了產品保質期,利用渠道和地理優勢在廣西建廠,產品已出口到沙特、俄羅斯和東南亞各國等。最后,他跟學弟學妹們說:“鄭州充滿希望,我們在這里可以釋放想象、探索可能、揮灑汗水、實現夢想。”
你的未來,可以從鄭州開始
青春逢盛世,拼搏正當時。“讓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讓青年在城市更有為”,是鄭州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一步,鄭州將圍繞建設“活力鄭州、青春鄭州”,把青年優先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戰略,著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關愛青年成長的濃厚氛圍,不斷優化青年宜居宜業宜學宜樂的城市環境,打造青年高質量發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的“鄭州樣板”,讓廣大青年“創業有平臺、創新有支持、就業有保障、生活有溫度、發展有預期”,讓更多青年人才選擇鄭州、留在鄭州、扎根鄭州,共同“鄭”待花開。
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艷竹 文 徐宗福 圖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
頭條 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