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凡亦不凡。他們為夢想和生活狂奔的路上,他們勤勞、溫暖、堅守、奉獻,用工作的熱情、勞動的汗水譜寫著一曲曲勞動者的贊歌。
【資料圖】
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成就未來。在2023年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記者將鏡頭和筆墨對準鄭州市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記錄他們平凡的身影、不平凡的人生。
31年與鐵軌 “為友” 一心守好“西大門”?
26日,綿延的鐵路,轟鳴的大機,一位穿著黃色作業服的中年漢子手拿工具奔走于隴海線中原車站“集中修”施工作業現場,淺藍色的天幕下,他時而觀察線路,時而彎腰忙碌。他就是鄭州鐵路鄭州橋工段中原線路車間維修工區工長付連成。
“五一”假期前夕,為確保假期鐵路安全運行,鐵路設施檢修維護工作量巨大,付連成連續幾日都在隴海線上忙碌著。
48歲的付連成中等身高,長年的露天作業使他皮膚黝黑、體格健壯。維修工區地處鄭州橋工段“西大門”,承擔著隴海線571公里至583公里線路設備的維修任務。作為工長,付連成是事必躬親、身先士卒的實干家。他參加工作31年,一直以來與鐵軌“為友”,他把臟、累、苦的體力活當作是對自己的考驗、對意志的磨練。不少鐵路職工對付連成的評價是,他從一名普通的線路工,到班長,然后到工長,除了擁有專業的業務技術外,付連成更有著超越常人的吃苦奉獻精神。擔任工長11年來,他憑著舍小家、顧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對待工作,奉行“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原則,要求別人做到的,他自己率先做到,對待職工“一碗水端平”,從技術能力、實干精神和帶領隊伍上,讓職工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
付連成所在的維修工區有28名職工,職工年齡差異較大,個別老師傅存在“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工作中缺少動力;年輕的職工有的業務技能欠缺,人員管理上出現了很大的難題。付連成思索著,年長的職工有業務能力但缺少干勁,年輕的同志有干勁但是業務能力不足,讓他們在一起互相幫扶、互相促進,每個人的作用是不是都能很好地發揮出來?經過深思熟慮,付連成讓“老”“新”職工形成“一對一”的幫促對子,他及時跟進溝通,了解并解決他們在幫促中出現的問題。在他的努力下,工區里“老老少少”很快打成了一片,像一家人一樣親密,工作上也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同舟共濟干事”的良好氛圍。
日常施工作業中,付連成嚴格標準化作業,高標準完成施工任務,多次發現設備隱患處所并及時進行處理,穩定了設備質量,保證了行車安全。2022年,他因工作優異連續12個月被評為三星級職工,獲得了段“2022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當選全段“十佳工班長”。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偉大,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成功,過去的31年里,我一心守護‘西大門’,用勤奮和奉獻履行了自己對安全生產的承諾和責任。未來的歲月里,我將用堅守和進取繼續展示新一代鐵路人對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备哆B成說。
堅守“十米車廂”十余年 安全行車近40萬公里
鉆研車輛技術,熟練駕駛技能,在10年多的工作生涯中,憑著對公交的熱愛,安全行車近40萬公里,豐富的工作經驗,練就了他高超的車輛技能,他就是鄭州公交S157路公交車長李志遠。
自2012年成為一名公交車長以來,李志遠清楚的記得自己開過的所有車型。“10年前的公交車,發動機就在我身邊,沒有空調,夏天熱、冬天冷?!崩钪具h說,為了能成為線路的節油標兵,他經常去修理車間請教師傅保養車輛時細節,記錄下自己平時開車時難以發現到的細微之處。
隨著公交車輛科技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車型不斷涌現,李志遠駕駛的車輛也由原來的柴油車更換為現在的純電動車輛,這對公交車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李志遠不斷學習充電,一有空就拿著有關書籍,刻苦鉆研駕駛技術和車輛維修、維護方面的知識,總結了不少經驗竅門,駕駛技術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他還常幫線路同事檢修車輛故障,一些小的毛病能夠手到病除,成了S157路的“節能明星”。
一花開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除了對自己技術精益求精外,李志遠還擠出很多時間帶徒弟,他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通過線路班組課堂,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大家,比如可以提高行車預見性,提前控制好車速;緩踩踏板,平穩起步,緩慢加速,盡量避免緊急制動等節能小妙招,以實踐引導線路同事動手能力。
今年,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李志遠榮獲了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榮譽的背后,是李志遠10多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他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保持一顆“匠人”的心,潛心鉆研安全駕駛,用心總結服務技能,更好服務于廣大乘客出行,增強市民出行幸福感。
調查急先鋒詮釋最美“她力量”
在國家統計局鄭東新區調查隊這個集體中,有這樣一群可愛又可敬的人,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更是調查急先鋒。
不管刮風下雨,她們第一時間上報“米袋子”、“菜籃子”的冷暖輕重;不管白天夜晚,她們走村訪戶了解居民的每一筆細碎收入與支出。田間菜場,處處有她們調查吃穿住用行數據的身影。她們認真記錄、上報每個數據,第一時間反饋最前沿的市場信息,她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綻放獨立女性的風范,詮釋“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
調查員李會芹,是鄭東新區住戶調查隊伍中的老將。從事住戶調查工作二十多年,一些年輕的記賬戶親切地稱呼她“大姐”。五十多歲的她,主動學習新事物,率先成為一名熟練電子記賬工作的60后,所在小區電子記賬率達到了100%。她不辭辛苦,凡事必親躬,在2022住戶調查大樣本輪換摸底期間,她踏遍了樣本框中每一戶調查對象的家門。她堅持一周進行一次入戶指導,她說,自己是記賬戶的“娘家人”,每周和他們聊聊家長里短,了解記賬情況,很安心。
調查員王嘉琳,專業嫻熟而不乏原則,對工作的認真和熱情讓她成為鄭東新區住戶調查隊伍中的標桿。三十多歲的她已是價格調查經驗豐富的“老兵”,日常業務培訓、宣講統計法規、下社區畫草圖、入戶指導記賬戶記賬、填報問卷、整理數據等這些工作她都駕輕就熟。無論是惡劣天氣還是嚴峻疫情,都沒能阻擋她采價的鏗鏘步伐。憑借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她榮獲了河南調查系統“最美調查人”光榮稱號。
從一開始被調查戶拒絕到現在能駕輕就熟地入戶調查,90后調查員毛卉娟的經歷,詮釋了一名調查隊伍新兵的成長之路。全市住戶調查大樣本輪換期間,她懷著身孕堅持和同事們一起下鄉實地摸底調查,有了她的親力親為,她所負責的調查小區居民配合度大幅提升。她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心,彰顯職場新人的“愛崗敬業”。
她們是千萬普通調查員隊伍中的一員,她們為鄭州住戶調查事業貢獻著最美麗的“她”力量。
一年干300多個工 努力“搬磚”用勤勞打拼靠雙手致富
人到中年的成師傅是鄭州裝修大軍中的普通一員。與眾不同的是,他不僅技術好、有責任心,干活還“要面子”、“有潔癖”,因為他的這些特點,客戶們紛紛對他交口稱贊。
無論在哪兒干活,成師傅都會比正常上班時間早到會兒,一般人8點開始,他7點多點就來了。“我的活要提前準備,早來點不趕趁?!背蓭煾档墓ぷ鲀热萦眯性捳f是泥工,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最臟的”,通俗講就是鋪地板磚。比別人早來的幾十分鐘,他就拌拌灰、洇洇磚,準備下當天用的工具,或者和使用方交換下施工意見。
成師傅愛給人意見,一次給一家店鋪干活,他傳授老板買地磚的經驗,“你用的那種磚,超過85就別買,貴?!惫び颜f他“人家老板有的是錢,要你操心”,他的道理很樸實,“誰的錢掙的都不易,能省就省點唄?!?/p>
成師傅干活還“要面子”。尤其是家庭裝修,如果一面墻加會兒班能貼完,他絕不拖到第二天,“不是一次貼的效果就會有差別,出來不好看?!钡卮u不空鼓、平整度高,衛生間的坡度合適不至于窩水,這些技術成師傅自不在話下,他還能以專業建議幫助使用者避免“踩坑”。有一次,一個使用方計劃在原地磚上用膠直接粘新磚,他說,“那樣難免空鼓,走路腳底下會一軟一軟的?!弊罱K使用方更改了施工方案。他說干活要憑良心,不能干完活讓人家在背后戳脊梁。他還有“潔癖”,當天收工時,他都要把自己的工作面打掃干凈,“干凈整齊了好,東西不容易丟,還不耽誤第二天事兒?!?/p>
技術好,人熱情,成師傅還勤快?!耙荒旮?00多個工吧?!彼f自己父親說過一個道理“大??棵「?壳凇?,他始終牢牢記著。“沒有大本事,就得勤快干活。”靠著勤奮,成師傅在鄭州買了房子、車子。他說等自己老了、干不動了,就回老家住,“城里再好不如老家,街坊鄰居的說說話、聊聊天,多好。”
記者 張倩 侯愛敏 文/圖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30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9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