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你打開常用的社交平臺APP,這一刻,還看到某明星八卦、某劇集宣發位居榜單前列,下一秒,這些話題可能迅速消失在你的視野。我們已進入熱榜“快閃”時代,網上信息瞬息萬變,熱點不斷轉移。當你為偶然刷到熱榜輿情事件憤慨不平時,接踵而來的官方回應可能會帶來“反轉”,情緒已先于真相傳播。熱搜熱榜,這個作為網民關注點和輿論熱點反映的窗口,真的能反映真實民意嗎?一2010年,新浪微博上線熱搜功能,直接將平臺上最多人搜索的熱詞呈現到用戶眼前,廣受“吃瓜群眾”好評,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標志性產物。時至今日,無論是看新聞用的今日頭條、刷短視頻用的抖音,還是搜索用的百度,熱搜熱榜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APP們的標配,漸漸也成為網友的“生活必需品”。什么是熱搜熱榜?它是內容生產者、網民和平臺共同打造出來的互聯網平臺上的“頭版頭條”。它是網絡信息“篩選器”,成為人們信息獲取的便捷入口,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取熱點信息。它也是熱點話題“提示鐘”,反映了當下的熱點事件和流行話題,可以說是“一榜知盡天下事”。它更是社會輿論“晴雨表”。熱搜熱榜由網民共同使用數據計算得出,其公共屬性尤為突出,是天然的社會公共議題輿論場,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體現社會關注度的重要指標。通過對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百度等平臺公布的熱搜熱榜規則的對比分析,用戶的搜索、點擊、瀏覽、討論等數據量較大,使相關話題在平臺熱度排名算法中位于前列從而形成熱搜話題。以2021年央視春晚為例,相聲演員岳云鵬預測很快就將有一個熱搜“岳云鵬說對了”,無數網民在看到節目后,紛紛通過搜索來驗證這一預言是否屬實,眾多的搜索行為使得這一話題不僅的確登上了熱搜,還升至熱搜第一。某種程度上看,如果利用熱搜熱榜算法規律,就能通過增大搜索或者點擊量,制造熱搜。2021年微博熱搜#岳云鵬說對了#?圖源:微博二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盡管以熱搜熱榜為代表的網絡輿情對政府治理的影響日益顯著,熱搜熱榜的弊端也在不斷顯現。雇傭網絡“水軍”實施流量造假,鼓動“飯圈”粉絲互撕,刷量控評,一些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干預熱搜,影響網絡輿論的現象讓人詬病。各種熱搜榜單給予公眾參與媒介傳播的機會和平臺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泛娛樂化傾向。明星娛樂、詼諧幽默的段子化新聞頻頻登上熱搜已成為常態。調查顯示,2022年累計超11萬個話題登上熱搜榜,平均每天產生407個各種各樣的熱搜話題。電視劇類、體育類、綜藝類、社會類和搞笑類熱搜話題占榜前五位,深受用戶的關注。甚至有人戲謔“熱搜,越來越成為娛樂圈的大澡堂子。”泛娛樂化的傾向,為謠言的滋生創造了絕佳的條件,經常會有一些為了賺取流量的自媒體對一些事情捕風捉影,在未明確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就將其散布出去,使用戶陷入全民狂歡的假象中。資本操控流量。有一些企業及娛樂業者為獲取關注和流量,開始進行有組織的刷榜行為,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相關的互聯網黑灰產。從購買熱門關鍵詞、廣告推薦位到修改認證、購買粉絲、轉評贊等,每項數據生意都有著明碼標價,甚至還有專門的課程傳授這項“技術”。2021年11月,某平臺兩員工因收受他人給予的錢財共計58萬余元,將對方指定內容推上平臺熱榜,被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兩人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人為操控上熱搜問題頻發,資本逐利的市場環境下,平臺忽視了本該自己承擔的主體責任、審核義務,一系列批量復制的虛假、低俗內容在網絡上病毒式傳播,散布不良價值觀,引發道德滑坡,嚴重污染了網絡生態。借熱搜挑動情緒。一些人為了賺取流量博取眼球,借助碎片化的信息,先入為主設置帶節奏的話題,以偏概全,引發討論沖熱搜,挑動網民情緒。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一個賬號,一個“鍵盤俠”,就有可能引發一場輿論熱議。甚至個別人利用網絡這種特點,制造出“解決問題靠熱搜”的假象,煽動對立情緒,借機從中牟利。信息繭房限制認知。目前各大平臺推出個性化熱搜榜單,根據個人觀看習慣形成自身關注領域的熱搜熱榜。尤其是這背后的算法機制使網民自以為掌握了話語權與話題選擇權,卻在議程設置下只能看到真假難辨的信息,并處于被動關注的狀態。網民看到熱榜上的話題被廣泛討論產生好奇心,逐漸形成從眾心理,被動接受信息。熱搜熱榜機制猶如蠶繭一般的“繭房”,限制了對全面知識的獲取,視野狹隘,使公眾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理性批判的能力。三有的時候,在網絡水軍、資本流量的推動下,熱搜熱榜不再是民意的真實體現,已成為一種流量的追逐,一種牟利的生意。國家為了保護平臺用戶實際權益,重拳出擊,整治網絡平臺熱搜熱榜。2022年3月1日,《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施行。《規定》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堅持主流價值導向,積極傳播正能量,不得利用算法推薦服務從事違法活動或者傳播違法信息,應當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傳播不良信息。2023年4月初,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規范重點流量環節網絡傳播秩序”專項行動,緊盯短視頻平臺、熱搜熱榜等重點流量環節,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全面清理違規采編、違規轉載、炮制虛假新聞等典型擾亂網絡傳播秩序信息,全面排查處置仿冒“新聞主播”等違規賬號,堅決守住網上新聞信息規范有序傳播重要關卡。圖源:新華社要讓熱搜熱榜回歸民意,需要平臺、媒體、政府、網民多方共同努力。平臺要負責。網絡平臺作為信息發布的把關人,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進一步完善對熱搜熱榜的管理機制,將詞條內容和先后順序進行合理的設定,篩選優質內容、過濾低俗信息,讓更多的傳播資源向社會性的公共議題傾斜,不斷提高熱搜熱榜的品質,合理的引導下發揮自身的最大價值,傳遞社會正能量,平衡娛樂信息與社會公共議題的關注度。媒體善引導。互聯網主導下的媒體格局已然形成,傳統媒體沒有回轉空間,需全面深入融入互聯網,放下身段真上真融,增強主流媒體感染性與親和力,以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做好引導,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主流文化和價值觀。馬克思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要以“質量”立心,克服自媒體時代的媒體“焦慮”,堅決避免盲目跟風的“流量”,以事析事,以理服人,激濁揚清。政府強管理。進一步完善建立社交媒體平臺的輿情分級審核制度和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平臺按照內容主體、用戶的年齡段進行審核,并對相應責任主體進行懲罰。健全完善網絡法治體系,督促屬地網站平臺嚴格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對重點新聞網站、主要商業網站、微信、直播平臺、音視頻網站等重點平臺監管,規范媒體的內容生產和信息發布流程,堅決打擊“標題黨”、低俗泛娛樂化等網絡生態問題,規范傳播秩序,加快建立行業管理組織,強化對自媒體失范行為的監管,引導企業自律。網民擦亮眼。作為潛在受眾,網民自身應當在閱讀和積累中提高甄別信息的能力,將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花費在值得閱覽的信息和社會重點新聞事件中,而主動過濾掉那些嘩眾取寵、虛張聲勢的營銷類詞條,讓熱搜熱榜中營銷炒作的內容邊緣化。積極鼓勵、贊揚運營良好的微博熱搜內容,對危害社會和過度營銷化的浪費公共平臺資源的信息和媒體應當加以指正和批評,將有限的公共媒體資源為真正有用的信息和社會公共新聞讓步,共同維護良好的網上傳播秩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