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其事·我們身邊的寶藏?
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系列報道?
第三篇章 “文明體驗”(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山河寫入胸懷間
黃河國家博物館(示意圖)
陽春三月,站在古都鄭州歷覽山河,目之所及,一條大川蜿蜒而來又澎湃東去,訴說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肇始與成長;一座有著36億年歷史、最早躍出海面的“峻極于天”的大山,同樣見證著中華文明的賡續與輝煌。
令人驕傲的是,這條大川和這座大山,在鄭州這片熱土“心手相牽”,共同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一河炳千古
黃河在蜿蜒萬里滔滔不息的流淌中,把西部黃土高原的泥沙攜至下游,沖擊創造了大片的良田沃野,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孕育了非常優越的自然條件,正是有了這種自然條件,中華民族的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走出蠻荒,中華文明得以肇始。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那鄭州就是黃河母親的長子,以‘華北軸,百川口,懸河頭,萬古流’的重要區位成為黃河流域當之無愧的黃河之都。”歷史文化學者閻鐵成說,黃河流至鄭州后,兩岸沒有了高山的阻擋。它從上游帶下來的大量泥沙不斷地淤積、加高,河道像扇面一樣打開,造就了大量的沃野平原和良田,扇軸的地方就是鄭州。
“我們說鄭州是‘華北軸’,強調的就是鄭州在黃河流域華北地區的軸心地位。‘百川口’‘懸河頭’分別指的是由于河道變遷,黃河流至鄭州后,向東北、東南發散出了很多河川;黃河懸河奇觀的起始位置在鄭州。至于‘萬古流’,指的則是黃河在鄭州地區奔流了100多萬年。鄭州作為黃河之都的地位,一目了然。”閻鐵成說。
萬里黃河百萬年,璀璨歷史在中原。
行走在黃河之濱鄭州,這里有距今10萬年的織機洞遺址、5萬年的老奶奶廟遺址、1萬年的李家溝遺址、8000多年的裴李崗遺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遺址、5300多年的雙槐樹遺址、4100多年的王城崗遺址、3600多年的商城遺址……有考古學家認為,在中華文明的初創時期,沒有哪一個地區的文明比鄭州更豐富、更系統;沒有哪一個地區像鄭州一樣文明發展從未斷線,從氏族時代到王國時代,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中華文明的奠基。
一山寫春秋
在鄭州西南部,挺立著綿延百公里的中岳嵩山,作為中華大地上最早躍出海平面的高山,它的躍出形成了亞歐大陸第一塊陸地,為人類的出現提供了條件。現代考古證明,中國古人邁入現代人,是率先在嵩山地區完成的。老奶奶廟遺址、李家溝遺址、裴李崗遺址……這些代表我國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的標志性遺址都在嵩山腳下。
有感于此,2006年,學者宋宗祧提出,如果說黃河是滋養華夏兒女生命的母親河,那么嵩山便是造就華夏民族性格的父親山。春秋輪轉中,它們聯袂肇始并見證著中華文明的成長與壯大,不斷地訴說著中華文明的傳奇與輝煌。
甲骨文中的“岳”字,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指的是嵩山。“祈年于岳”“嵩高維岳”,嵩山的名字不僅最早出現在《詩經》里,還出現在殷墟卜辭里。從古至今,嵩山都被視為天地之中的名山,與天溝通、對話的地方,備受古人尊崇。在宋宗祧看來,嵩山、黃河共同在鄭州及其周邊地區孕育出最早中國。
“在中華大地上,像嵩山這樣誕生如此精彩文明、像黃河這樣被全國人民尊重的山河,是很少的,這一山一河在鄭州交匯,可謂是得天獨厚。它們的一唱一和,誕生了中華文明,并且把中華文明的發展一步一步推向高潮。”閻鐵成說。
一脈澤古今
崇山矗矗,一峰一崖鐫刻血脈賡續。
大河泱泱,一滴一點折射文明波光。
漫步鄭州北部的黃河南岸,幾字造型的黃河國家博物館正靜靜地安臥在一片綠色林海,拾級而上登頂北望,滾滾長河奔流向東,澎湃的河水不斷擊打著南岸的壘土,黃河國家博物館外側如滔滔河水肌理般的墻體,在陽光的映照下,仿似也正和著水浪發出大河文明的激越之聲。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地面50000平方米的園林施工,以及博物館頂部路面30000平方米的園林綠化施工。”中建八局東北公司黃河國家博物館項目黨支部書記賈昊華介紹,幾百名工人正加班加點,全力加快項目進度,爭取讓大家早日見到這座嶄新文化地標的芳容。
臨河南眺,這座矗立黃河邊的國家級博物館,對于全世界認識鄭州、認識黃河、認識中國,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黃河國家博物館就像是一座永恒的紀念碑,見證居‘黃河之濱’、處‘天下之中’的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和核心傳承區的核心地位。”閻鐵成堅信,黃河國家博物館建成開館后,將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來到鄭州,找尋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父親山,母親河,始祖地,國之初。讀懂中國,從鄭州開始。‘山河祖國’歡迎您!”這是央視播出的鄭州形象宣傳詞,如今,鄭州正以“一帶三核”等為抓手,全力建設以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天下文化綜合體為代表的黃河文博片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和全球探尋體驗黃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就在今年3月,鄭州推出包括“文博鄭州 古都鄭州寶藏游”“研學中原黃河,讀懂華夏文明”線路、大學生探究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華文明體驗行”線路在內的“研學鄭州 讀懂鄭州文化游”等主題線路,在鄭州的“河”聲“岳”色里,等你來讀懂早期中國的瑰美壯麗。
本報記者 楊麗萍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