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大早,新鄭市觀音寺鎮(zhèn)十里鋪村村支書趙東民就來到村口文化廣場,張羅著當(dāng)天的排練,為的是元宵節(jié)的獅鼓大會。
“十里鋪村,因距新鄭城南十里而名,古為南北交通要道。春秋戰(zhàn)國,是各國諸侯會盟之地,曾留下會盟臺和盟山廟。”鄉(xiāng)賢趙憲立說,明清時期,村莊筑起安和寨,趙、高、楊三家居住至今。而舞獅子和大盤鼓,是村莊的又一張名片。每年元宵節(jié),村里的獅鼓大會,也是村里最熱鬧的日子。
記者隨趙東民來到排練現(xiàn)場,只見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忙碌著。舞獅表演形式不僅有架上馱人、轉(zhuǎn)椅,而且增加沿繩,尤其打擊樂雄渾激越、節(jié)奏明快。
(資料圖片)
十里鋪的舞獅表演,最早可追溯到清朝。為增強村民凝聚力,活躍村民文化業(yè)余生活,村里三大姓出資成立獅子會。新中國成立初期,獅子會在新鄭十里八村的廟會或應(yīng)邀外出表演,受到眾多好評。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獅子會又多次參加鄉(xiāng)、縣組織的民間文藝匯演并獲獎,曾獲縣民間文藝匯演一等獎。
如今,獅子會在村“兩委”支持下,得以恢復(fù)和發(fā)展,村民紛紛參與其中。
74歲的楊水民老人是舞獅隊隊員中年齡最大的,年前,他天天在現(xiàn)場指導(dǎo)年輕人排練。據(jù)他回憶,小時候看到父輩人舞獅子,就對舞獅產(chǎn)生了興趣。每到排練期間,他便跟在父親后面學(xué)習(xí)舞獅技藝。
“每逢過年,大家歡聚,舞獅子是為助興。”楊水民說,舞獅不是簡單的蹦跳,對表演者要求很高,獅頭需要身材魁梧有力者,獅尾需要體態(tài)輕盈靈活者,而且雙方要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所有驚險動作的表演。撲、跌、翻、滾、跳、躍……這些是舞獅的常見動作。
為將這個傳統(tǒng)項目發(fā)揚光大,大伙兒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動作技巧,從最初的金雞獨立、雙獅鬧春,到三陽開泰、五獅登科。經(jīng)過努力,自編自導(dǎo)的舞獅動作使整個表演更完整,更具觀賞性,也更使舞獅這一古老套路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舞獅能手趙全喜說:“大伙兒每年排練、表演,就是不能讓這個老傳統(tǒng)在我們這一代失傳。”現(xiàn)在全村舞獅愛好者已發(fā)展至200多人,年齡最小的僅10歲,最大的74歲。去年,村里又借助文化合作社的平臺,培養(yǎng)20多名女鼓手,每逢表演都會吸引眾多群眾拍手叫好。
為了配合舞獅表演,村里又組建鼓樂隊。“加入到俺村樂隊,女同志在一起說說笑笑,打鼓排練。鍛煉身體,和美幸福,年味兒也更濃了。”女鼓手王香玲所說的年味兒,似乎就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不變的傳承。
“舞獅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它是全村凝聚力的重要事項之一。”80多歲的老村民趙大爺對記者說。
本報記者 張立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2-01
頭條 23-01-31
頭條 23-01-31
頭條 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