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春節檔電影引發了觀影熱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熊出沒·原始時代》推出了四川話、河南話、陜西話、湖南話等版本,頗為引人關注。
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聲音占據著極為重要的比重。近年來,越來越多電影采用方言敘事,為大銀幕增色不少。隨便舉幾個例子:去年大熱的《無名之輩》用貴州話講述了幾個“小人物”的故事,畢贛的《路邊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說的是凱里話,曹保平的《追兇者也》講云南方言,《羅曼蒂克消亡史》那是地道的上海話……
方言為什么受“重用”?一方面,因為喜感。早幾年,電影《瘋狂的石頭》爆紅,影片里既有重慶方言、青島方言,還穿插了天津話、河北話等,碰撞出別具一格的效果。電視劇《武林外傳》等也是如此。各具特色的方言總會自帶“喜感”,甚至還有一些當地人才懂的梗,為影視劇增添喜劇效果。
另一方面,因為代入感。很明顯,這一點更重要。就像《火鍋英雄》里,幾個主角的重慶話一開口,整個電影瞬間麻辣味十足;《老炮兒》里的角色,因為極具感染力的北京腔而更有辨識度:《爸,我一定行的》全程用的都是潮汕話,在當地頗受好評……方言,可以呈現地域特征,能讓大銀幕上的故事離生活更近,進而與觀眾產生更強烈的共鳴。不少觀眾都有這樣的體會——觀賞一部用自己熟悉的方言來演繹的電影,會更有親切感,心理距離會更近;一些貼近現實或極具地方特色的作品,更是只有講方言才不會有違和感。
可以說,大銀幕上方言更具存在感,這是電影市場豐富多元的一個側影;一部電影推出不同方言版本,這是用戶意識不斷提升的表現。我們也期待,越來越多電影更個性,更具特色,進一步豐富群眾的選擇,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