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部名為《啥是佩奇》的短片火了。作為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啥是佩奇》憑借戳中人心的親情故事引發廣泛共鳴。在“唯有真情最動人”等良好口碑的助力下,該片預售票房大幅上漲——僅一個周末,預售票房增長近一倍;截至21日晚六點,影片上映首日預售票房超600萬元。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大幕剛一拉開,一部講述家鄉年邁父母尋常生活的紀錄電影《四個春天》就以細瑣生活中的詩意、純粹和溫暖,俘獲了觀眾的心。“它精準捕捉到了家文化的精妙,散發著愛的溫度。”“電影真的很好,潤物細無聲的溫柔堅韌。”正是在這些好口碑的推動下,影片上映一周后逆勢而上,不僅排片上升,上座率也名列前茅。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有著“神級開局”的電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這部于去年12月31日上映的影片以“一吻跨年”為宣傳點,拿下超1.5億元的預售票房,更靠著預售的成功在上映首日斬獲超兩億元的票房。但由于口碑不佳,第二天該片票房就呈現斷崖式下跌,跌至1100萬元左右;第三天的票房甚至不足190萬元。暫且不去討論這部電影口碑不佳的原因究竟是“貨不對板”的電影營銷手段還是影片本身的質量問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過多的差評導致該片票房業績不佳。這,也是口碑的力量。從票房的走向來看,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社交網絡這一快捷的傳播方式下,電影市場中口碑的力量已日益顯現。
當然,這種變化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回望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比600億元票房成績更有看點的也是這種變化。2018年的中國電影,不僅有《紅海行動》這樣的主旋律影片,也有《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以及《無名之輩》這樣的荒誕喜劇片,而且這幾部影片都收獲了不俗的票房,市場越來越多元豐富。這些影片之所以能斬獲高票房,都離不開強大的口碑效應。即便首日票房落后于其他影片,但這些電影憑借好口碑仍可以快速實現趕超,口碑的長尾效應也保證了影片的長線放映。與此同時,像《愛情公寓》這種因口碑不佳而票房跳水的影片也不在少數。
由此可見,口碑的傳播和擴散之快,足以在短時間內決定影片的長期走向。只是靠IP、流量、宣發、情懷、大制作,已很難再使一部影片獲得長線的成功。事實上,早在2017年,電影市場的口碑效應就有所顯現,《二十二》《岡仁波齊》等影片憑借持續發酵的良好口碑一路逆襲,斬獲不俗的票房,而“小鮮肉+大制作+大IP”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則因評分不高讓票房業績平平。
曾經,一些電影沒有好的故事,只靠流量明星、山寨的特效、刷屏的宣傳、強大的IP就能賺得盆滿缽滿。如今電影市場日益凸顯的口碑效應足以抹去這種擔憂,觀眾更加理性成熟,對影片的品質要求也更加嚴苛。這種用口碑投票的導向將倒逼電影從業者回歸內容本身、深耕細作精心打磨影片質量,以優秀的故事俘獲觀眾、收獲票房。
誠然,600億元背后的中國電影市場還不完美,但它已更包容、更多元、更健康、更成熟。尤其在當前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共識的背景下,盲目追逐票房增速已沒有太大意義,口碑效應等細分的亮點更讓人欣喜。因為它表明,觀眾在成熟、市場在成熟。而這,足以成為讓中國電影市場未來可期的那道光。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