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影業入局三年,阿里影業成為行業服務平臺,愛奇藝影業力挺文藝電影,騰訊影業則有一個“五年計劃”。
成立發行公司“騰影發行”、拿下古龍作品十年全版權全系列、合作新《終結者》第一部,制片人詹姆斯·卡梅隆、公布首批文化產品系列......
4月23日,站在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演講臺上,騰訊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在發表了騰訊從“泛娛樂”升級“新文創”的開場演講后,緊接著,又發布了騰訊影業環節。
這屆大會的主題“向愛而生,”程武想必體會深刻。當晚,他發了條朋友圈,將騰訊影業,視為是布局泛娛樂業務矩陣,推動動漫和文學業務之后的又一次內部創業。
“因為影視的創制環節與互聯網的結合還屬于探索階段,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有非常獨特挑戰的一次‘創業’。‘創業’的這兩年多,也是也和腰疾持續戰斗的兩年多。但每次和創意團隊、合作伙伴一起打磨那些讓人感動的故事,總覺得溫暖滿滿,每次看著那些溫暖人心感動人性的作品在孕育成形,就覺得一切辛勞都是值得的。篳路藍縷,砥礪前行,感謝有你!”
他記得6年前,自己首次提出以IP為核心的泛娛樂的概念時,“當時騰訊還沒有影視業務,很多時候我都要去解釋什么是IP。“”如今IP、泛娛樂已經成為一個行業普及性的概念。以IP為核心,游戲、動漫、影視、文學、電競等業務開始共生,在過去一年里,相關產業共創造了超過5000億的核心產值,在數字經濟中的比重超過1/5。”
這是宏觀視角的成績審視。具體到影視業務上,2015年騰訊影業成立,從“互聯網基因入局新兵”發展到2017年影業年度發布會的43個影視項目閃亮登場,過程中少不了摸索、試錯;當然,也少不了被不斷拿來與其他互聯網影業,甚至影視巨頭們做對比。
但 “勇氣”、“創造力”與“耐心”,是程武在采訪中多次強調的關鍵詞,如何看待騰訊影業的內部創業?包括騰訊影業在內,許多互聯網基因影業也都前后進入“三年大考”,各自的發展境遇如何?一起拍電影試圖為讀者一一揭開謎底。
成立發行公司,騰訊影業向傳統影視公司看齊?
大約一周前,騰訊影業在朗園的辦公樓,屋內的臺階上人滿為患。有人發了微信朋友圈,“騰影發行分享發行知識,好好學習。”
騰影發行是什么?在今天的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程武給出了答案:騰訊影業旗下專注于電影發行業務的全資子公司。
至此,騰訊影業擁有創制、互聯網宣發、衍生授權和版權打造業務四大板塊。“就像騰訊做其他內容業務一樣,我們一定要具備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更好了解這個產業,與合作伙伴以專業和共同的語言去進行對話,”程武認為。“所以你會看到我們有創制的布局,有IP版權和衍生授權的布局,當然我們也會希望在宣發領域有專業能力。”
在正式對外亮相前,騰影發行已經參與了《頭號玩家》中國地區的互聯網宣發,助推這部反映未來世界的電影取得超過13億的票房。程武介紹,騰影已經建立起覆蓋國內85%票房地區的發行地面網絡矩陣,既可以服務騰訊自家的項目,也可以為其他行業合伙伴提供發行服務。
但互聯網發行領域,似乎已經是新貓眼與淘票票二分天下的局面。作為貓眼的投資方之一,騰訊自建發行團隊是要上演“內部競爭”么?
“我特別希望和貓眼,淘票票能有更多深入合作。貓眼依托于互聯網票務平臺進入上下游,我們自己不會再去做一個票務平臺。”程武認為,騰影與貓眼的基因不同,“貓眼作為獨立公司有自己的布局,我不能代表他們進行發言;但騰影是依托于騰訊的內容生態,在宣發工作里一定會更多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平臺和工具,包括很多創意發行的模式。”
“我們希望騰影和騰訊影業的理念是一樣的:在新文創背景下,成為專注于優秀影視作品打造和宣發的開放平臺。”
新文創,被騰訊視為是對其6年前提出的泛娛樂戰略的升級,核心升級要點有二:
第一個升級點,更系統地關注IP的文化價值構建;第二個升級點,是塑造IP的方式、方法升級。
在一起拍電影看來,進入第三個年頭、擁有四大工作室,打通版權、宣發與衍生授權業務的騰訊影業,似乎內部架構越來越像是一家傳統的影視公司,還簽約了首批成熟編劇。
但不孤立做影視的理念以及背靠騰訊互娛生態體系,追求IP的跨領域打通共生,讓騰訊影業注定不會是一家傳統的影視公司。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今天發布會上,程武宣布騰訊互娛與古龍委員會達成10年全系列全版權的戰略合作。但全版權并不意味著壟斷,不僅騰訊影業、騰訊動漫以及騰訊游戲將會以古龍IP開展一系列的全新作品,57部作品的大體量更需要協同行業力量一起開發。因此程武與古龍之子鄭小龍現場發起了“江湖召集令”,邀請各領域合作伙伴共同建立新時代的武俠品牌。
擁有全版權開發權,解決了以往版權分散、IP孵化作品參差不齊的問題。“騰訊有相對完善的文學、影視、游戲和動漫板塊,具備自主開發能力,”騰訊互娛版權業務部IP中心總經理李明認為。
“但就像程武總所說,騰訊一直在搭建泛娛樂和新文創生態,各行業都有非常專業的合作伙伴。因此我們會與古龍委員會架構好大的世界觀,在這個框架下邀請最優秀的創作力量合作打造精品,這是一個有總括也有開放的生態。”
當騰訊影業在內容領域發力時,行業內老牌的影業公司如華誼,卻在綜合型傳媒公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僅影視、實景娛樂與互聯網娛樂三大主營業務聯動,而且也在英雄互娛等游戲公司身上嘗到投資甜頭。
這些現象背后,是互聯網公司入局影視后帶來的行業良性變化:互聯網影業開始尊重并深耕內容,而傳統影視公司更多把互聯網思維運營到戰略布局中。
互聯網影業三年考:曾經的“新兵”已經找到方向
“騰訊應該還會在這個圈子里待一段時間,”當天聽完程武關于騰訊影業環節的發布,這是一位影視業內人士的觀感。《流星花園》《古董局中局》《爵跡2》《拓星者》.......2018年騰訊影業要上映的影視項目多達15部。這似乎也是騰訊影業兩年多來,不斷發布新項目及項目階段性進展后,首次對于“當年上映”作品的集中發布。
對比看往年的發布,兩年后,上映數量明顯提升;當然,其中有不少項目依舊是參投為主,但也逐漸開始出現像《慶余年》《古董局中局》這樣主控制作的作品。當然,最值得關注的還是,一些在過去兩年發布的項目片單正在落實中——以一個非互聯網化的速度。
程武去年接受筆者采訪時曾明確表示,騰訊影業不會生產PPT項目,但也絕不會“趕鴨子上架”:“一部好的作品像《阿凡達》這樣的,可能需要8-10年周期,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還是要本著對作品負責、對用戶負責的態度。”
BAT等互聯網公司入局影視圈,一晃就過去了三年。還記得當初質疑聲四起,有人覺得純屬玩票,也有人認為未來所有影視公司都要為BAT打工。
如今,外界爭議依舊存在,人們對于頂著大公司光環的互聯網影業審視更為嚴苛,“缺少代表作”、“不懂內容”、“人才培養計劃成功率低”等言論甚囂塵上。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