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個季節,浙江省蒼南縣第一實驗小學校園門庭的兩棵三角梅如期盛放,詩人說,一朵花會叫醒另一朵花。身處如此美好的學校場景,我想說,一本書會連接起另一本書,期許每一所學校都能真正接受自然和閱讀的召喚,去看見那些令人無限向往的美與善的“光與影”。
回顧學校30多年的辦學實踐,我們也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價值模型,那就是以“教育留白”促“生命自覺”,即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從生命質量和審美意識兩個維度,讓學校關照并回歸人的價值,關心人的精神成長,關注人的人格養成,在充分的留白中,為孩子的生命自覺創造更多可能。我們提出的是“留白”,而不是“空白”,正如著名歷史學者、兒童母語踐行者傅國涌所說:“留白的教育不是不讀書的教育,相反,是要利用時間的留白,讓孩子去讀更多真正有價值的書。”是的,我們非常確定的一個辦學主張就是——一所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們憧憬著——讓所有對書和生活的熱愛都能周而復始,愈加洶涌,把學校變得更加美好而遼闊。
從空間到時間,從時間到心間
在我們的學校,除了常規的圖書館(童書館)、班級圖書柜、走廊悅讀角等建設外,在“書香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還特別注重對新型閱讀空間的再造,并以此去回應“讓孩子們先看到書,而不是我們期待的眼神”的校園閱讀行動。
“校長室”變身“校長圖書館”,一面墻置上書架,購置一批經典繪本和中西方文學經典“入駐”這里,設計專屬的“邀請函”,不定期邀約孩子們上校長圖書館共度“悅讀時光”,讓本來“嚴肅”的校長室悄然成為孩子心中閱讀秘密地。學校還有一座戶外校園微型圖書館,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B612星球,名字就出自法國著名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的經典作品《小王子》。我們把一本世界經典變化出一座校園閱讀空間,在這里,除了不同版本譯本的《小王子》之外,還陳列了三百多本中外經典的人文讀物,每一個孩子來到這里都可以有新的發現、新的聯結。如今,《小王子》也從空間演化出一個共讀課程,扎根在我們學校的文化里,一所被稱為“小王子學校”的學校出現了,突圍了語文的學科園地和共讀目標,以更多的方式融進孩子的世界里。
我們又借李賀的“少年心事當拿云”詩句,建造了一座“拿云亭”。“拿云,原來是座亭!”一句詩一座亭,故事也就有了。“讓我們一起來到一座亭——拿云亭下,真正擁抱閑暇,讓一片云抵達我們內心,那樣才是真正的美的境界,一所學校的教育是應當找到美的立足點的。”我向全校師生發出了邀請,期許這樣一座充滿“詩學”的亭子,能連接起校園的心靈四季。二十四節氣課程就從這里啟程,每一時,每一天,每一季,拿云亭的風聲雨聲讀書聲,都在悄然生發出校園的精神存在。
我們還以美國知名生物學家戴維·喬治·哈斯凱爾的經典著作《看不見的森林》,去命名學校一個由廢棄不用的樓頂改造而成的閱讀空間。如今,“看不見的森林”已成為師生共讀、問對、分享、休閑的一座真實“森林”。好的教育為什么是“森林”的樣子?我們也從這里開始尋找我們的答案。
我們發現,“如果學校空間的生生不息,伴隨著文學,它必將變得偉大,變得深刻,變得歡愉。因為文學,空間就能實現生命的連接:與作者,與自己,與世界”。
在經典里浸潤,在誦讀中扎根
閱讀新空間的不斷創造出現,無處不在的閱讀得以發生和持續,一個書香充盈的校園漸次呈現,閱讀正在以一種蓬勃的生活方式在校園里生長起來,長成一棵郁郁蔥蔥的樹,滋養著一屆一屆的畢業學子,朝著更大更遼闊的文學世界走去。從《尋找古詩之美》到《尋找語文之美》……從《詩經》《唐詩三百首》到《唐宋名家詞選》……學校堅持推進“晨誦、午讀、暮省”,不斷引進優質兒童讀本,深度優化這種生活方式,用誦讀去開啟黎明,去激發學生內心最柔軟最真切的情感。
近年來,我們從三年級開始推出《古文觀止》精選名作的三階背誦課程——從初階的《陋室銘》《與朱元思書》等20篇出發,一路背到二階的《滕王閣序》《哀江南賦序》等20篇,到三階的《太史公自序》《六國論》等20篇。60篇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定量,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確定背誦篇目數,給他們留足背誦篇目的打折空間,自由取舍。我們看重的是一種根植童年的認知和審美的訓練,更有一種意志品質的挑戰,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于外界、對于古代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漢語思維的認知和感受。“培養審美更要有耐心,不要焦躁。”古文名篇的背誦,教師們從疑惑到驚訝,從無感到驚喜。在一篇一篇的慢慢誦讀、體會和感受中,師生得以反復感受其中的節奏和美。
如今,古文背誦也已納入學校畢業生畫像的必選項,我們相信,有了認知和審美的確立,學生們學習語文的“思辨精神和能力”才能被喚醒。學生們每天一早進校門,就會浸潤在優美的古文誦讀廣播里。每個周一晨會,學校還會邀請若干班級進行全班古文名作背誦展示,臺上臺下一起誦讀全篇古文的場景成為一道風景。展示是一種激勵,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準備展示的過程,真正讓他們都能在這些最明亮的富有文學價值的語言里,實現兒童人文氣韻的教化和對童年生命的詩意安頓。“大量誦讀閱讀經典古詩文,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是不難提高的。”這條路,我們越走越堅定。
看不見的種子,聽得到的回響
“或許只有童年讀的書,才會對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孩提時,所有的書都是預言書,告訴我們有關未來的種種。”北島在《城門開》中這樣看待童年讀書帶給他的影響。我在傅國涌的演講中也聽到類似的回應,他說:“一個人在童年少年時代能遇到什么樣的文本,將決定他的精神質地、人文底色。”是的,“改變從閱讀開始”。除了古詩文誦讀,我們正在用這樣的認識引領著每一個學生去打開更多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中西方經典,去遇見一個個偉大的靈魂,直至抵達“人類群星閃耀時”。
前一陣子,學校上一屆的畢業生返校活動,聚會學校樓頂“看不見的森林”空間,一個叫陳天悅的學生留下這篇“想在千篇一律中看盡千變萬化”的文字,她在文章中寫道:“走入‘看不見的森林’,思想是貓,好奇心是貓頭鷹,牽著我一步一步向里走,一步一步進入神秘之國。……于是,‘看不見的森林’真實而虛幻,虛幻而真實。于是,‘看不見的森林’成了充滿想象與可能的天地。……我愿在‘看不見的森林’之中,每個孩子都能找到‘看不見的種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讀到這樣的文字,我仿佛聽到這些年來推動閱讀的每一個腳步的回響,在學生的文字間也躍動著我們全部的辦學熱忱,那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旅程中找到“閱讀”這顆看不見的種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這或許就是我們所有走在推廣閱讀行動路上的人心底最大的愿望。
(作者系浙江省蒼南縣第一實驗小學校長、中國教育報2022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31日第9版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