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廣袤的黃土地上,如今一座座新城已經崛起……這里是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南城的天心區。作為長株潭融城中心,10年來,天心區發展迅猛,常住人口從10年前的47萬猛增至現在的84萬,城區面積更是擴大了數倍。
城市的迅速“生長”,給當地教育帶來了重重挑戰:如何滿足猛增的學位需求?大量新建學校如何快速辦好?居民的教育焦慮如何緩解?城市生活快節奏與教育規律“慢”節奏如何協調?新時代城市教育改革發展面臨著一道道待解的難題。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發展
(資料圖)
從教育規劃入手實現“彎道超車”
伴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強省會”戰略的實施,長沙成為人口凈增長最多的省會城市之一。水漲船高,近20年來,長沙市天心區的城區版圖也在迅速變大,該區新生人口連續10年每年以4000至5000的速度增長。
然而,該區學校建設的速度一度比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按照學校建設時序規律,一所新學校從報建到投入使用至少要3年。等到城市發展了再建設學校,根本來不及,孩子們等不起。”天心區教育局副局長張其林說,天心區不少學校曾因此出現過“大班額”問題,有的學校班額甚至超過70人。當時,“入園難”“入學難”成了家長們的“操心事”。
正因為如此,天心區的教育發展一度落后于長沙其他城區,甚至影響到了城市發展。區委、區政府很快認識到,決不能再這樣被動應對。
“教育應該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強支撐,因為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是城市現代化和城市品質的重要指標。”天心區委書記吳新偉說,必須高度重視教育,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轉換思想、轉變觀念,變被動應對為主動發展,加速天心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教育發展,必須規劃先行。“把教育用地留足,這是我們定下來的一條鐵的原則。”吳新偉說。為此,天心區近年來嚴格按照規劃要求,該控必控、該規盡規、該建則建,并積極與上級部門協調,將天心區中小學校專項布局規劃納入長沙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留出空間,確保教育持續滿足城市發展和群眾入學需求。
采訪時,有這樣兩件事讓我們印象深刻。第一件:許橋小學是天心區最偏遠的農村小學,臨近湘潭市,只有158名學生。但天心區在投入3000萬元擇址新建該校的同時,仍留有15畝已規未建的教育用地,“寧愿先空著,不能等到未來開發了,沒有了教育用地。”張其林告訴記者。第二件:青園友誼小學所在地原為某央企湖南公司的宿舍,地段寸土寸金,該公司原打算將其開發,但天心區鑒于附近群眾的入學需求很大,經過多番努力,將該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為教育用地。學校建成后,有效緩解了周邊緊張的入學需求,優化了片區布點。
從2013年到2022年,天心區高起點、大手筆推動學校建設項目,共投入50億元,連續實施了兩個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23所學校,擴建26所學校,共新增學位69090個,極大改變了該區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局面。2018年,天心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大班額”現象全面消除。2022年,天心區又啟動新一輪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計劃總投資53.41億元,再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1所,新增初中學位19000個,新增小學學位34560個。
“教育的決策優先研究、資源優先統籌、資金優先保障、問題優先解決!”據天心區區長周志軍介紹,天心區確保“四個優先”,加強黨政統籌,頂層設計,強化督導管理,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結構,建立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工作機制,為天心教育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到目前為止,該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差距明顯縮小,已經基本實現了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好上學”“上好學”的愿望,為打造區域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滿足“內需”到重視“外需”
以大教育理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新時代的城市教育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新樣態,才能滿足現代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我們認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對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進步的需求。這需要我們樹立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權利的大教育理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天心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偉這樣回答。
近年來,天心區拓寬改革視野,一方面從課程建設、課題研究、教學改革、評價體系四個方面,立體化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另一方面,著力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不斷增強城市居民的學習力與創造力,提升居民的基本素質,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面,天心區探索形成了“三問三課三題”模式。為解決過去課程建設碎片化問題,天心區基于學校課程發展基礎現狀,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主軸,構建了“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型課程”三個層次的“登山型”課程模型。
為解決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難題,天心區構建了“三題遞進”課題研究機制,即: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微問題研究;整合問題,開展微課題研究;深化問題,規范開展課題研究。
為避免課堂教學改革陷入“形式熱鬧、內核空虛”的狀態,天心區又總結提煉出“三問導學”研究型學習模型。“三問”即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出“知道什么、發現什么、解決什么”三個導向性問題。
天心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區教科中心主任王雅敏說,“三問三課三題”模式讓課程構建體現了體系性與關聯性,讓教師人人可做研究、個個都是“教研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從階段學習向終身學習轉變,成為撬動區域教育發展的杠桿。
在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天心區更是著眼于當代城市教育新需求,推動形成城市教育供給新樣態。早在2010年,天心區就啟動了社區教育,成立了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由區社區學院、14所社區學校和98個社區學習中心組成的三級社區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區教育局配備一名專干負責實施社區教育各項具體業務,各社區學校及分校都各設一名專干。區政府還以人均兩元的標準將社區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區共選聘、招募了專(兼)職社區教育教師2980人、志愿者11956人,并有95%以上的中小學教師表示愿意參與到社區授課的隊伍當中,社區教育工作有了強大的專業支持。
最初社區教育培訓活動的質量不高,市民參與活動更多呈現自發性和隨意性。天心區通過調研發現,除了老年和少年群體,自我成長意識很強的中青年群體、再就業人群等成為社區教育涌現出的新型受眾,對教育需求的主題更明確、更專業。于是,天心區在2015年啟動了“百位名師打造百堂優課”工程,開發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人文藝術等系列主題課程,新的課程、新的學習受眾給社區教育培訓帶來新的活力,也賦予了新時代社區教育以人為本的新內涵。
“社區教育是城市教育全新的教育形態,它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動力、新活力,豐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提升了居民文明素養,又反過來促進了居民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當這種提升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時,就推動了家、校、社協同育人格局的形成。”張其林說。
天心區先后創建成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全國社區教育數字化先行區,并榮獲“湖南省優秀社區學院”稱號。
從規模擴張到品質提升
探索從“輸血”到“造血”的“新優質戰略”
新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見證著天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度”。然而,大規模的新建校如何迅速辦好辦優,讓每一所都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天心教育走過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新優質戰略”探索之路。
優質初中稀缺,曾是天心教育的痛點——過去該區幾乎沒有一所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成品牌的初中,這導致不少居民跨區擇校。天心區做優教育資源的突破口,就從區內初中開始。
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2021年才有第一屆畢業生參加中考,但“一炮而紅”。該校的迅速崛起,正得益于長郡中學的“輸血”。2018年,天心區政府與長郡中學聯合創辦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長郡中學原教育處主任劉虹走馬上任,成為這所學校的“掌門人”。滿懷干事創業激情的她沒想到,一開局便遇了“冷”:教師缺乏工作激情,得過且過者大有人在。“如果說每個人都是一支‘火把’,那么我就是‘火柴’。我要做的事情,便是‘點燃’。”素來雷厲風行的劉虹希望學校里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在她看來,不論是青年教師,還是骨干教師,都有向上成長的潛能與空間。她將長郡中學的求實精神與奉獻情懷播撒到這片土地上,以教師成長這把“鑰匙”開啟了學校內涵發展的大門。如今,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已從低谷時期的3個教學班發展到65個教學班,并在長沙市普通中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中名列前茅。
自2012年以來,天心區政府啟動合作辦學模式,與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湖南師大附中、長沙市一中、明德中學等學校相繼簽訂合作協議,將新建學校納入集團化管理優質發展的快車道,以“輸血”的方式為天心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合作辦學,為天心區帶來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模式、品牌文化,激起了區域教育改革的一波又一波浪潮,為天心教育特別是新建學校和薄弱學校的快速優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天心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喻備說。
如果說“輸血”是以借力而為的智慧來助推區域教育的內涵發展,那么“造血”則是以自立更生的勇氣與魄力培育本土品牌,徹底增強區域教育的內生力量。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天心區仰天湖小學等學校就已成為長沙有名的“五朵金花”。近年來,該區擦亮本區教育名片,區屬名校名園與新建學校(幼兒園)組成優質教育一體化辦學的“學校聯盟”,先后組建了以青園小學、仰天湖小學、幼幼幼兒園、白沙幼兒園為龍頭的區域教育品牌,成立4個教育集團,培育集團校(園)36個,占全區學校總數的近40%。內涵升級帶來的變化是:曾經,天心區的很多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其他區的小學讀書;如今,生源紛紛流入,甚至其他區的家長也把孩子轉到天心區。
面向未來,天心教育正著力推動學校形成百花齊放的生態。該區每年安排校長特色辦學經費400多萬元,支持學校特色發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目前建設特色項目165個。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4日第6版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