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四鏈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高校作為科技、人才與創新的重要結合點,在加速知識、技術、資金、人才、政策等創新要素集聚,推動多鏈條、多體系、多主體的互通互融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鏈融合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各高校在推進產教融合中作出了哪些探索和嘗試……日前,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辦了第十五屆大學管理者論壇,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產業界的350余名專家、學者和代表等齊聚一堂,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聯動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為主題,共同探討高校在四鏈融合中的“位”與“為”。
發揮人才的關鍵性支撐作用
四鏈融合的本質是由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作用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樣一個協同體系中,不同主體和鏈條分別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發揮著怎樣的功能?
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看來,產業鏈為創新鏈提供方向,創新鏈為產業鏈提供動力。創新與產業鏈的融合依賴人才鏈的牽引和推動。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教育。因此,怎樣發揮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性作用,是大學、政府、科技、產業合作面臨的必答題。
政產學研融合的本質是人才的共培、共享和轉移。近三年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揮研究所和企業等平臺優勢,以市場需求為課題,聯合國內外高校累計培養了5500余名研究生,把人才培養放到產業最前沿,將人才培養與企業研發、技術創新和長三角經濟發展需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問題、真研究中練就真本領。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獨特優勢。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程建華介紹,2021年,該校成立龍江工程師學院,面向企業建立定制化的工程碩士、博士專班,通過企業搭臺、導師入駐、教研融通等方式,在尋找真問題、解決真需求的沉浸式教學科研環境中,打通了產教融合的育人壁壘。
三年來,該校通過“科研先行、服務牽引”,帶動500余名師生進入46家企業,參與校企業聯合攻關,為企業解決“卡脖子”難題300余項。同時,撬動更多資源,成立了一批高質量的協同創新中心與教學科研基地。
把準四鏈融合的教育切入點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科研水平持續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然而,從科研到產業需要跨越巨大的科創峽谷,也就是俗稱的“死亡之谷”。論壇上,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受到了學界和業界廣泛關注。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宣傳部部長侯志軍認為,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的應用研究以及從10到100的產業推廣,存在著不同的管理和運營邏輯,每一個環節都有著特殊的發展規律。以他所在學校為例,該校充分延展創新鏈條,修訂了崗位評價和聘任體系,將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納入職稱評定體系,充分激發人才活力。此外,學校還深入推進高水平開放,借力政府、企業等外部主體力量,釋放成果轉化活力。
四鏈融合的關鍵是整合各主體、各環節的優勢,形成集群效應。在程建華看來,政產學研協同不應是毫無章法的全面合作,關鍵在于找準教育切入點,以點帶面,牽引一批需求、課題、師生、平臺和成果。
在寧波大學科技處處長孫偉偉看來,高校在創新全鏈條中有著獨特優勢,無論是人力資源培養還是重大技術突破,抑或是創新平臺構筑,在每個細分領域,都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但同樣面臨著創新資源分散、資金保障不足、供需匹配錯位、運行管理失準等體制機制堵點。
在創新鏈條中,企業和高校有著不同的目標定位。前者以營利為首要目標,后者的各項職能始終圍繞教育主線。論壇上,不少學者反映,校企雙方融合的訴求和路徑存在差異。為此,孫偉偉認為,要建立明確的職責和利益關系,通過制度框架規范科研成果轉化。
探索高校人才培養新范式
當前,“兩個大局”深度交織,“雙循環”發展體系加速形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產業蓬勃發展,迫切需要高校和社會培養出能夠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拔尖創新人才。
時代變革倒逼高校教育理念革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侯慧君認為,當前,我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領軍人才培養仍存在一定短板,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與新發展階段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打造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卓越教育體系。
論壇上,不少學者指出,當前的知識體系加速更迭,企業對創新具有天然敏感性,不少領域的知識更迭與創新能力都走在高校前面,但部分學校仍然固守著傳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推進教育、科技與人才聯動,是產業反哺教育、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東北大學副校長王強介紹,近年來,該校依托未來技術學院,以現代工業、人工智能為基礎,通過科教育人、產教育人,培養具有前瞻交叉思維、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5日第5版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