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為準確了解職業本科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工作情況,打造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日前組織開展了全國職業本科院校教情調查。調查發現,超過七成教師視職教教師為首選職業,職業動機出于職業喜愛;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教師超過六成,但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達標。教師企業工作經歷不足,超四成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歷,超三成教師有企業工作經歷但工作時間不足3年。
此次調查主要涉及教師勝任力、工作感受及職教改革適應度等方面內容。調查發現,教師了解且關愛學生,總體勝任力較高,具有很高的工作效能感和職業認同感,工作獲得感和學校歸屬感較高,適應改革能力較強,但教師的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專業操作技能和工作滿意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調查結論1
總體勝任力較高,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調查從師德和教師能力兩方面考察教師的勝任力。師德包括了解學生和關愛學生情況,教師能力包括知識水平、通用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學生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專業操作技能。調查顯示,教師總體勝任力較高。
調查顯示,教師較了解學生,超八成教師很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約六成教師了解學生個性特點和職業理想,但僅三成教師了解學生家庭情況。教師較關愛學生,超八成教師認為身邊教師能對學生一視同仁、理解學生感受、為學生解決困難、盡力滿足學生的拓展性學習需求。
調查發現,教師能較好掌握各項知識。在專業知識方面,有92.6%的教師熟悉專業知識體系,89.5%的教師了解相關職業發展情況,82.1%的教師熟悉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在教育知識方面,有83.3%的教師了解技能人才成長規律,79.7%的教師了解項目小組學習。教師有較強通用能力,超九成教師能運用知識技能解決新問題。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很強,超九成教師能基于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和項目任務。教師教學實施能力很強,九成教師能運用多種信息手段授課。教師有較強自我發展能力,九成教師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教師有很強的學生管理能力,九成教師在最近一學期內為學生提供過心理疏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推薦就業的教師比例相對較低,不足八成。教師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僅有30.4%和36.7%的教師在最近一年內曾承擔橫向委托課題或參編教材,承擔政府委托課題和出版專著的教師更少,分別為23.2%和15.3%。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尚可,近一年來有八成教師曾從事社會培訓,七成教師曾從事咨詢指導或公益服務活動,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師曾從事技術研發活動。教師專業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尚可,有99.2%的教師能掌握教學要求的專業技能,94.7%的教師掌握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但僅有53.8%和63.5%的教師認為自己可以勝任國家級學生技能競賽的現場裁判或專業操作指導老師。
調查結論2
職業認同感較強,對工作強度滿意度不高
調查發現,教師有很強的效能感。超九成教師有信心解答學生的專業問題、幫助學生領會學習專業價值成為有技術專長的人、給有能力的學生提供挑戰性任務、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針對性強的學習支持。
教師有較強的工作獲得感。八成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受到學生尊重,工作受到同事和領導認可,在工作中受到了公正對待以及自身學歷與工作職位相稱。不過,只有57.8%的教師認同自己的發展機會很多,只有52.7%的教師認為薪酬與付出和成就相稱。
教師有較強職業認同感。八成以上的教師同意當職教教師能實現人生價值,會為職教教師獲得的正面評價感到自豪,即使重新選擇也愿意當職教教師,并對職教教師工作充滿信心。
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較高。有七成教師感覺得到了學校的培養,喜歡目前的學校工作,有自豪感,會推薦親友到本校工作。但只有61.3%的教師同意“有種離不開所在學校的感覺”,相對稍低。
教師工作滿意度尚可。有85.3%的教師滿意同事關系,60%—70%的教師滿意學校的領導管理、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專業發展機會、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機制。但僅有45.6%和55.2%的教師表示對薪酬和工作強度滿意。
調查結論3
能較好適應職教改革,對1+X適應程度稍低
面對新時代提出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改革新要求,職教教師整體表現出較好的適應狀態。
近九成教師能適應職教改革發展趨勢,如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實行中本/專本貫通、銜接培養,嚴把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兩個關口,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及時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不斷調整專業目錄和教材等。
教師對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適應程度稍低(83.1%)。
建議與對策
內外兼治,提升職業本科院校育人質量和吸引力
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師質量,要內外兼治,不僅要提升職業本科院校教師學歷層次,更要強化能說會做善研“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從而顯著提升職業本科院校的育人質量和吸引力。
加強培養,提升教師隊伍學歷層次。一是加大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博士研究生培養力度,給有資質的培養單位更多政策扶持,吸引更多高水平大學培養高質量高層次職教教師。二是推進各地普通師范院校、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高水平大學合作開展在職教師博士學歷提升項目,統籌解決教師工學矛盾。
加強雙向培訓,建設“雙師”專業教學團隊。一是健全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機制,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提升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二是吸引企業人員到職教本科院校兼職,接受教學方法的培訓,提升教學能力,推進“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
強化科研,增強教師“產教科”融合力。一是厘清職業本科科研工作定位,明確科研方向和內容,支持教師圍繞技術改造開展應用性研究。二是增強教師的“產教科”融合力,提高科研轉化能力,將應用性技術轉化為產品和教學,培養學生解決技術問題、熟練運用技術的能力。
完善機制,促進教師隊伍持續發展。一是要變革制度環境,改革教師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機制,為教師打造公平開放的發展平臺,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二是要適當提高教師薪酬,探索績效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待遇機制,提高職教本科教師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提高職業吸引力。
(本文系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2021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課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課程教材建設研究”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曾天山,課題組成員:湯霓、劉義國、荀莉、高清泉)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07日第5版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3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
頭條 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