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4所名校持續領航、65所新建學校一年成名校、54所新優質學校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作為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陜西西安高新區堅持“教育強則高新強”的發展理念,把教育作為衡量城市品質的重要標尺,著力在優先發展教育方面積極作為,以優質教育為城市增彩添色。
經過31年的飛速發展,西安高新區的管轄面積從成立之初的2.7平方公里擴展到10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和從業人員130萬。高新教育也從建區伊始的4所學校發展到200余所,成為西安乃至陜西教育的排頭兵,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得到社會和群眾普遍認可。
教育優先帶來優質校“全面開花”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西安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始終把教育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教育設施與城市發展、人口規模同步規劃、同步建設。
伴隨著高新區“三次創業”,高新教育也歷經了3次“裂變”。1991年建區之初,為滿足入區企業和人才子女就學需要,優先建設高新一幼、高新一小、高新一中等4所學校。2003年,隨著“二次創業”,又相繼規劃建設了高新三小、高新四小、高新第一學校等2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2018年,高新區托管了來自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的12個街鎮后,為解決教育資源布局不均衡和發展不充分問題,2019年一次性投入學校建設經費135億元,一年新建學校50所、改造提升學校87所,新增學位7萬多個,全面實現優質學位充足供給。
“學校現在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教師綜合素養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學習勁頭也有了很大變化。”高新四十四小校長趙友社說,學校被高新區教育局托管后,成為高新二小“名校+”教育聯合體的“+校”,2022年又成為高新區優質均衡項目學校。在高新二小全方位引領下,學校整體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首次有教師登上“西安好課堂”講公開課,長期薄弱的檔案管理變規范了、少先隊活動有特點了。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了機器人教室、剪紙教室、扎染教室、微縮社火教室等,讓學生課后服務有了更多選擇……學校辦好了,家長也放心地把孩子送來讀書了,在校生從之前的700多名增加到了998名。
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要求,西安高新區立足實際,著力解決群眾關注的教育突出問題,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2019年,為緩解因生育政策調整而帶來的入學壓力,西安高新區一年集中建設幼兒園9所、小學14所、中學5所,提質擴容學校20余所,新增學位34400個,全面保障了成熟區域群眾子女入學需求。
2022年,投資10億元啟動高新一中、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改擴建項目,投資4.9億元保障7所“民轉公”學校建設和1500余名教師應轉盡轉及2.4萬名學生公用經費,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屬性進一步增強。
快速發展的高新教育背后,是區黨工委、管委會長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財政投入優先安排、優先保障。尤其是2018年以來,高新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分別為12.15億元、19.36億元、20.82億元,教育支出保持較高增速,增速為215.08%、41.59%、21.01%。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突破20億元,是2018年的5.2倍。連續3年高標準新建學校65所、改造提升學校100余所、打造新優質學校40余所,新增優質學位8萬余個。
西安高新區所有新建學校都堅持高品質、高起點。制定《高新區新建學校設計導則》,教育部門和學校提前介入,參與規劃設計、功能要求、建設管理,并將校園文化、辦學特色、辦學理念等融入校園建設,實現了學校建設與使用的無縫銜接,確保學校交付即可使用。為更好地滿足教育教學需求,近年來新建的50余所學校除配備普通教室外,還高標準建設了科學探究室、創新活動室等專用教室和報告廳、室內體育場、游泳池等,配備直飲水、新風系統等一流設施,全面實現了各類學校硬件軟件雙提升和“家門口好學校”雙覆蓋。
“可以說,現在高新區是西安市名校最多的區(縣),而且是‘全面開花’。在優質均衡的理念下,全區處處有群眾滿意的好學校,孩子們在家門口就有學上、能上好學。”作為高新教育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高新第四學校副校長徐永新感慨地說,如今提起高新區的教育,人們贊不絕口的不再是原來那4所名校,而是整個高新教育了。
“名校+”改革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倍增
得益于高新區優質教育資源匯聚大環境的帶動,和高新一小“名校+”工程的深度輻射,建校僅兩年多,高新十五小就以辦學成效、社會聲譽、家長口碑等方面的跨越式發展,率先實現了區教育局提出的“新校一年變名校”目標,成為區內企業人才爭相選擇的好學校。
面對全區24所名校、65所新建學校和一大批托管學校,近年來,西安高新區以“名校+”為牽引,統籌實施“名校領航工程”“新校成名校培育工程”和“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著力打造優質均衡的高新樣板。2019年至2021年,“名校+”工程從全覆蓋升級到深度融合,通過對“名校”放權,給“+校”賦能,有效激發了學校辦學活力,形成了24所名校持續領航、65所新建學校一年成名校、54所新優質學校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的教育生態,多所學校通過“拆掉一堵墻”“架起一座橋”實現了兩校合一、同步發展。
包括高新十五小在內,高新一小“名校+”教育聯合體有9所成員校700余位教師,近300個教學班1萬余名學生。為確保這個龐大的隊伍快速前行,高新一小“名校+”教育聯合體總校長劉英明,將聯合體各校校級領導分成黨政綜合部、德育政教部、教務教學部、教育教研部、總務后勤部等5個部門,遵循“管理理念、師資培養、教學開展、評價考核”統一原則,推動“名校+”教育聯合體黨建、德育、教學、科研、后勤等工作的有序實施,引領各校走上“共建、共贏、共強大”的集團化發展道路。
“教育聯合體內各‘+校’的快速發展不完全是對名校的復制,我們在建校伊始就注重傳承之上的不斷創新、超越。”高新十五小副校長徐紅梅說,學校在高新一小課程體系基礎上,創設了更符合自身學情、校情的“燦爛·悅課程”體系。借力高新區完善的師資培養機制及區內名師薈萃的優勢,兩年內自主培養出兩名省級學科帶頭人、兩名省級教學能手、一名市級教學能手和4名區級教學能手。
如今的西安高新區,名校聚集,名校長、名師薈萃,業已形成一群學校、一群人一起奔跑的教育新生態。早在啟動“名校+”工程之初,2019年,高新區就率先實施“名校長+”和“名師+”工程,近3年全區共組建“名師+”“名校長+”工作室396個,輻射校長教師2萬余人。高新區實行校長職級制和教師“區管校聘”制,設置教師“蓄水池”,按照編制統籌安排、按需補充,近3年共引進優秀教職工2700余人,交流輪崗校長教師3000余人,共新培養省、市、區三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500余人,全區“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占比達25%以上。
2022年,西安高新區教體局創新實施辦學機制改革,探索試點兩所名校合辦一所新建學校,高新第四學校就是其“1+1>2”辦學模式的先行試點。
高新第四學校于2022年9月建成投用,建制60個教學班,其中初中24個班、小學36個班,可滿足2500名學生就讀。在區教體局安排下,學校初中部、小學部分別由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和高新七小選派團隊管理。學校采用“一長多校”管理模式,實施“統一人員調配、統一教師培訓、統一課程配置、統一教研活動、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測評、統一考核評價”的“七統一”管理。“青藍工程”采用雙導師制,由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和高新七小派出優秀團隊和校本部教師共同擔任青年教師的導師,實現校區間教育教學的理念共通、資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共融。
“為實現高位起航、高水平運行,兩所名校一次性選派了15名精兵強將到學校從事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其中初中部和小學部的副校長都是省級學科帶頭人。”被選派到高新第四學校的徐永新說。
教育成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金字招牌”
三十而立的西安高新區,也迎來了教育發展的“高光時刻”:先后被教育部確定為“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教育部第一批‘央館虛擬實驗’規模化應用試點區”,“雙減”工作兩次入選教育部推廣典型案例,中小學德育、思政教育、勞動教育、體育美育等工作多次在全國交流。
蓬勃發展的高新教育,已成為西安高新區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
“能讓孩子就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加堅定了我在高新安家的選擇。”高新八小學生家長王虎博士畢業后留在西安高新區工作,為了將孩子帶在身邊,他向高新區提交了轉學申請和相關證明材料,不久就有工作人員聯系他,很快辦好了轉學手續。
中央空調、新風系統、直飲水系統、“五星”音樂餐廳……站在占地74畝、總投資9億元建成的高新十一初級中學,放眼四周,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作為“絲路科學城”核心區域,學校周邊三星、中興、比亞迪等大型企業云集。很難想象,4年前學校動土建設時,周圍還是一片空曠的田野。
在高新區的歷次跨越中,教育始終是高新區“拼圖”中最先、最關鍵的“落子”。以3期“絲路科學城”為例,圍繞打造創新之城、未來之城、開放之城的建設愿景,高新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功能,2019年提前規劃建設幼兒園7所、中小學14所、高中兩所、中職學校1所,并通過“名校+”將所有新建學校納入“名校”管理,讓優質教育資源集群入駐,帶動新區發展。
優質教育資源已讓高新區成為市場投資、企業選擇、人才落戶的優選。近3年來,高新教育牽手企業,聯系人才,開辟“入學直通車”,打造“人才磁場”,妥善解決先進制造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五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100余家企業2000余名學生入學。2021年至今,高新區累計簽約項目214個,總投資約4500億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84名,聚集國家級、省市級高層次人才80余名,聚集國家級和省級研發機構143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3874家,本科以上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智力密集度和經濟增速均居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參觀中國首套全海深高清相機“海瞳”、親密接觸一比一魚雷模型、體驗手機測試的消音室如何讓聲音消失……高新八小學生的眼界,一天天被學校多家“好鄰居”打開了。在為周邊的華為、中興、中軟國際等高科技企業和知名科研機構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高新八小發揮地緣優勢,開設“華為小講堂”“航空大講堂”“中船在線”等校企合作課程,帶領學生到這些單位參觀,盡可能為孩子們提供更多“見世界”的機會。
這是西安高新區教育與產業發展相向而行、相得益彰的生動典型。2020年至今,高新區學校與華為、三星、陜鼓、比亞迪等重點企業締結“友好學校”20多所,與企業及科研院所共建中小學生勞動、科技、心理、安全等教育基地、生涯規劃體驗基地55個,打造人工智能、3D打印、航模、編程等科技特色學校30多所,組織開展“企業進校園”“專家進校園”“家長進校園”100余場,有效發揮了企業優勢,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學校品牌特色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家校社協同、教育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
“30多年來,高新教育和經濟發展同向而行、同頻共振,堪稱一對耀眼的‘雙子星’,成為我們集聚人口、產業和資源的最大底氣,也是我們永遠不能丟的王牌。”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鮮萍說。2022年,西安高新區將教育質量提升行動作為“幸福高新”建設重要內容,出臺《新時代加快推進高新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力爭通過實施“十大行動”,全力建優質學校、辦優質教育、育優質學生,持續推進學校體育場、圖書館等場地設施和學校課程向社會開放共享,讓群眾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3日第1版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4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