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曾與妻子游過一次鷹嘴巖,那天云霧纏繞著山尖,江面上覆蓋著一層薄云,可以清晰地聽到船只航行的笛鳴。當時正下著綿綿的細雨,擔心路滑不安全,與妻子拍了幾張照片便匆匆折返回去了。
這個周末,還不到7點,太陽就快步走上工作崗位,將天空中的云層清理得干干凈凈。妻子說:“這么好的天氣,不如再去一趟鷹嘴巖,看看周圍的景色。”
第一次去時,我們將車開到鷹嘴巖山腳下,然后步行上到鷹嘴巖頂端。那次路途不熟悉,沿路打聽才到達目的地;這次輕車熟路,我們直接將車開到離鷹嘴巖最近的公路邊——不過那里公路狹窄,路邊擠滿了車,我握著方向盤卻找不到停車的地方。附近一位種地的老大爺看出了我們的窘況,走過來對我們說:“這幾天天氣好,來鷹嘴巖玩的人特別多,你們不如將車停到我家門前吧!”
老人的子女都在外打工,家里建了一棟三層小洋樓,門外有一個小壩子緊鄰公路,雖不十分寬敞,但停兩三輛轎車也不成問題。我們以為老人要收停車費,老人馬上看出我們的心思,忙解釋道:“在我家門前停車一律不收費。以前這里冷冷清清,自從鷹嘴巖觀光點出了名,來游玩的人多了,我們這里便有了生機,農產品不出門也好賣了。可惜,以前不知道會有這么多人來我們這個窮鄉僻壤,修路時沒有修停車場。如果在我們門前停車也收費,以后誰還愿意來?大家都不來,我們的日子又會像以前那樣冷清了。”我們以為只是這位老人有此想法,沒想到周圍農戶也在忙著指揮其他車輛停在自家門前,路邊還擺了一些賣柑子、茶葉、自種蔬菜的攤點。一個沒有開發的旅游景點,竟然將這里的經濟也帶動了起來。
鷹嘴巖就是山梁盡頭的一塊巨大石頭,面積不足半平方米,高低不平、外高內低,從側面看像鷹嘴般懸在空中,三面絕壁,對面是長江三峽中的牛肝馬肺峽,順江而上是鏈子崖和兵書寶劍,順江而下是三峽大壩和黃牛巖,山下一面是浩浩長江,另一面是安靜的九畹溪。站在鷹嘴巖上雙腿發抖,坐在鷹嘴巖上又擔心巨石滑落,真是驚心動魄,令人坐立難安。
妻子靠我牽著她的手,挪動著顫抖的雙腿上了鷹嘴巖的頂端。剛坐上去時,妻子不敢睜眼,一個勁兒地說:“頭暈眼花,心驚肉跳!”等到稍微適應之后,她便顫抖著雙腿站起來要我幫她拍照:與牛肝馬肺合影、“駕馭”江中的游船、親吻鷹嘴……
許多人來此游玩首先享受的就是鷹嘴巖的“險”:站在三面絕壁的一塊寸草不生的石頭上,腳下兩面都是江河,遠處綿綿高山環繞,給人以絕處逢生的感慨;其次是鷹嘴巖的“美”:高矮不同、形態各異的大山矗立于眼前,碧綠的江水在山腳下輕輕流淌,一艘艘船只飄蕩在江面上,沿江兩岸的絕壁上鑲嵌著腰帶般的黑色公路,路面上螞蟻般的車輛穿梭其間,美不勝收的景色讓人大飽眼福。
鷹嘴巖的故事也讓人神往。據說,大禹在黃牛的協助下疏通河道,大禹走后黃牛便躍入山中,在鷹嘴巖的下游變成了黃牛巖;屈原年輕時在九畹溪辦學;昭君順江而下曾在此地停留;杜甫、李商隱、陸游路過此地曾寫下許多精美的詩句,其中以陸游留下的詩句最為出名:“船上急灘如退鷁,人緣絕壁似飛猱。口夸遠嶺青千疊,心憶平波綠一蒿。”
我們還想在鷹嘴巖停留,盡情感受這里的美景,另外一批游客已經在催促我們了。只好依依不舍地弓著身子,匍匐著離開鷹嘴巖。回來的路上,又遇到一批批游客向鷹嘴巖奔去……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秭歸縣第二高級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03日第16版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
頭條 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