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九部門發布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縣中整體辦學水平顯著提升,推動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種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向主城區集中,縣中教育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對這些變化進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分析其內在聯系和未來趨勢,準確把握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有效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提升辦學質量和效益,是縣中發展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資料圖片)
僅靠外部資源實現縣中振興是遠遠不夠的
深入分析當前縣域高中辦學存在的困難,除了辦學經費、辦學資源不足,優秀師資流失,以及優秀生源流失等共性原因外,還存在著以下五個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是辦學理念的滯后。在過去相當長的發展歷史中,縣域高中依靠敬業、刻苦、細致、嚴謹的優良作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成績。但隨著課程改革、評價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縣域高中在許多方面逐漸暴露出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如:對教育發展形勢的研判,教育質量內涵的理解,課程意識、能力的提升,學校內外部環境資源的優化,學校內在潛能與活力的激發等。
二是發展定位的迷惘。學校發展必須立足自身的辦學資源條件,理性、科學地規劃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生動、適性的發展。但有些縣中缺乏對自身發展的清醒認識和準確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盲目攀比、好高騖遠的思想,教學中存在著過早、過快、過多、過難的“四過”現象。學校所在地的黨委政府對學校要求也過于功利,以名校升學數量來評估辦學質量。同時,家長、社會對教育的焦慮、期待也是與日俱增。各種因素的疊加導致一些學校陷入簡單重復、僵化教條、高耗低效的困境。
三是管理方式的陳舊。在一些縣域高中,依然信奉、沿用著傳統的管理方式,他們堅信延長時間、重復訓練、苦教苦學是提高質量的不二法門,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大多采用封閉或半封閉的軍事化管理方式,簡單地運用考試成績評價部門和教師的工作績效,缺乏適應時代變革要求的系統、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和手段。所以在這些學校,教師整天忙于課務和事務,很少有時間去交流、研究;學生的體育活動、課外閱讀、藝術欣賞、社會實踐、學科探究等活動受到嚴重擠壓,整天淹沒在題海里,身心疲憊,效率低下。
四是課程內容的單薄。由于歷史積累和現有研究能力不足等原因,縣域高中在整體建構學校課程資源上相對短缺。在教學視導中我們發現,有些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不僅圖書、報刊量少質次,而且利用率很低;學科活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特色類課程很少,學科教研活動也缺乏專題性的深入研討和資源積累。在當前課程改革、評價改革以及學生個性發展多樣化的新形勢下,課程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能力和課程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發展水平和辦學質量。
五是學校文化建設滯后。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根脈、底蘊和動力源泉。縣域高中的文化建設顯得相對滯后,學校主要以升學為評價依據,競爭有余而協同不足,勤奮有余而靈動不足,人文氣息相對淡薄。學校在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環境與制度建設、課程與教學以及人際關系、教研氛圍等方面呈現出簡單化、功利化的現象。
縣中振興固然需要在辦學經費、生源質量和師資隊伍等方面予以保護和傾斜,但如果僅靠這些外部資源,要實現縣中振興是遠遠不夠的。分析全國各地縣中辦學的成功樣例,我們發現,高質量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文化建設才是學校抵御因各種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干擾和沖擊的核心競爭力。
自主發展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能力
挖掘、剖析一些縣中的成功經驗,有一些共同的辦學特質非常值得思考、學習和借鑒。這些特質共同建構起學校的文化場域和精神價值,它們是:價值、秩序、氛圍和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價值就是學校辦學的底層邏輯,它體現了學校的理念、目標和追求,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如果缺乏價值的引領,勢必會造成辦學的迷離和盲從、忙亂和低效。因此,縣中振興首先應當是重塑學校精神,找到自主發展力,建構立足當下和未來發展需要的辦學理念、運行機制和實踐路徑。
對于學校來說,自主發展力是學校充分挖掘、培育、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構建、優化管理系統和運行機制,激發內在活力和動力,促進事業不斷發展的能力。哈佛大學榮譽校長陸登庭曾經說過:“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種明確的辦學理念,有一套系統的制度和機制做保障,即使沒有校長,哈佛一樣可以正常運轉?!睂W校的發展不能只靠外部的資源輸入和行政指令,而應通過內在的系統的制度和機制,有效運行,發揮已有資源的效能,并催生出新的資源。
學校具備了良好的自主發展力,就能較好地協調系統運行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整合、利用、生發各種資源要素,促進價值的形成、邏輯的建構、氛圍的營造和組織化程度的提升,形成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推動學校的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如何提升縣中的自主發展力
提升縣中的自主發展力,主要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明晰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學校管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一定要有一種內在的價值、邏輯貫穿其中。這種價值、邏輯既來自學校逐步沉淀下來的歷史傳統,又與學校的育人目標、客觀條件和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緊密相連。如南京市江寧高中的“貼生而行”的教學主張,組織全體教師深入研究課標和教材,分析學生現狀,真正做到基于學情,準確定標,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二是加強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整體思考。學校要積極探索并建構一整套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有效聯通學校各個部門和各種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并且在運行過程中進行及時監控和調整。如學校的教學工作是和德育工作、常規管理、教育科研、后勤服務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高中三個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是相互關聯、緊密銜接的;學科與學科之間不僅有內容、方法上的滲透,更有思維、情感上的互補。只有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通觀全局,才能形成對各項工作的整體理解、認識和把握。
三是加強學校的規范管理和文化浸潤。管理涉及四個關鍵要素:人與資源、管理者、目標和過程。學校管理的本質就是優化這些關鍵要素并且合理配置以發揮最大效益。學校要從自身發展歷史和客觀現實出發,梳理、提煉屬于自己的精神價值和發展路徑,形成切合學校實際的、為廣大師生認同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機制。如南京市溧水高級中學針對近二十年來出現的規模擴大、優秀師資稀釋、管理力量弱化、優秀生源流失的現狀,著力學科教師團隊和班級管理團隊建設,提升了協同育人的效益。
四是注重管理機制的創新。學校管理既要堅守常識、遵循規律,也要勇于變革,敢于創新,打破傳統思維和陳規陋習,用新的理念、機制和方法突破發展瓶頸。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學校一方面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但更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對現有資源的利用。要激發每一個成員的主人翁意識與學習研究、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如南京市揚子高中針對在現行管理體系中因為教研組被弱化而造成的教學管理虛化、脫節的現象,建構了德育管理、教學管理“雙輪驅動”管理機制,激發了內在活力,提升了管理效能。
縣中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繁雜而艱巨,需要像生態環境修復那樣做好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需要政府、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更需要學校用專業的眼光、科學的態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有了內外部環境的不斷改善,尤其是學校在管理、教學中的求真務實和改革創新,縣中發展一定會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14日第3版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9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