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聚焦幼小科學銜接
走進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正光小學,在圖文并茂的校園地圖指引下,可以看到參照6—7歲兒童視線安放的路標、指示牌依然很新,涂鴉區、扎染區、科學區、民間游戲區,滿滿都是孩子們學習、游戲與探索的痕跡……
2022年,碧江區教育局印發了《銅仁市碧江區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指導手冊》,并逐步建立起“齒輪型”聯動的體制機制、“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三級抱團”的教研模式。一年來,碧江區以構建銜接機制為重心,以改革評價方式為推手,以整合教研資源為要件,全力推進幼小科學銜接。
抓住機制建設關鍵,形成政策動力
成立領導小組、推進小組,實地調研,搭建管理框架、人員架構,建立工作制度、考核制度、教研制度,組建專家團隊……這是碧江區為全面推進幼小科學銜接做的前期準備。
“橫向破冰、縱向貫通”的“齒輪型”聯動,是碧江區探索出的幼小銜接工作機制。“教育、民政、市場監管、公安等各部門,打破壁壘,橫向聯系;‘區—責任區—園、校’形成‘金字塔’式三級推進網格,區級統籌,責任區、幼兒園與小學縱深推進,逐級結合發展實際建立工作方案、機制,各級之間相互關聯,形成聯動。”碧江區教育局局長楊偉解釋說。
在碧江區學前教育辦公室主任葉小偉看來,“幼小銜接不只是小學、幼兒園的事,還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民生大事,只有完善機制、高位推進,才能解決多年沉積的難題”。
在橫向聯動、縱向推進的工作機制下,碧江區將規范辦園、辦學行為,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態,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任務。
“區直各部門組建綜合治理隊伍,部門聯動、明暗結合,規定動作+自選動作靈活組合運用,走訪、排查、督導、抽查、社區調研等交替使用,動態監管民辦園、培訓機構辦學行為。”碧江區教研室學前教育教研員馬尼婭說。
記者了解到,為規范辦學行為,碧江區要求幼兒園、小學建立大班畢業生檔案、幼兒流失清單、追蹤記錄,對兒童流失去向、流失原因進行詳細摸排,并逐級上報。綜合治理隊伍開展明察暗訪,對違規機構予以關停或停業整頓等處置。
抓住評價改革關鍵,形成支持動力
“評價的指揮棒不變,銜接就只能浮于表面。”碧江區教育局副局長田景洲說。在機制保障下,碧江區將幼小銜接與“雙減”接軌,又在評價改革上出新招。
碧江區以兒童后繼學習、全面發展為核心,從“行政部門—學校,學校—教師,教師—兒童”自上而下地改革了評價方式,修改了評價體系,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橫向評價、縱向評價貫穿于評價全過程,他評、自評有機結合。
教育局在對學校的評價中,破除考試成績、升學率的傳統評價模式,家長、教師、兒童、社會共同參與,將銜接工作機制建立、家園校共育、雙向銜接、聯合教研、兒童四個準備與四個適應情況等,納入學校教學質量、年終考核、績效考核等指標體系。
“銜接工作中,家長關心學得好不好,教師在意基礎牢不牢,學生在意學習輕不輕松。打破‘唯分論’,讓孩子學習成長的三個關鍵人發聲,是一次重大的突破。”銅仁市第六小學校長舒興黨說。
學校在對教師的評價中,幼小銜接中的參與度、貢獻值、創新方法、工作成效、兒童入學準備和適應情況,成為教師教學工作評價的重要參考依據。
“以前我們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因為學生成績關系到教學成績,自從學校改變了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后,我們開始更多關注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有了更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游戲,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相比以前,我們更輕松了,學生更快樂了,學習效率也更高了。”銅仁市實驗小學一年級教師譚雪說。
教師在對兒童的評價中,更加注重過程導向,記錄和分析兒童學習與成長軌跡,使用個體內差異評價、檔案袋評價、軼事記錄評價、個性賞識性評價等方式,關注兒童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揚長不避短,補足缺失,因材施教。
“我最擔心的就是考試考不好會挨罵,沒想到我們學校竟然用闖關、競答、小組匯報、作品展示代替了考試,原來上小學也可以這么好玩,我喜歡上小學。”銅仁市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胡城彬說。
抓住聯合教研關鍵,形成提質動力
幼小銜接是雙向奔赴的銜接,幼兒園與小學必須相互了解、磨合,才能達成銜接共識。然而,幼兒園與小學數量不一、辦學水平高低不同,一對一雙向銜接耗時長、見效慢,一度成為制約碧江區幼小銜接工作的瓶頸問題。
碧江區“破而后立”,探索出“區—責任區—園、校”三級抱團發展的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模式。“以原集團園為圓心,輻射半徑范圍內的優質園、校為龍頭,其余園、校為成員,抱團發展,這是碧江區打破僵局,實現聯合教研全區覆蓋的大膽嘗試。”葉小偉說。
區級建立聯合教研制度、簽約本地專家、組建指導團隊、擬訂指導意見、梳理教研清單、印發管理辦法,統籌責任區建設、管理和指導;責任區指導幼兒園、小學“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雙向協作,劃分階段重點,明確教研方向、方法;幼兒園、小學參與片區聯合教研,并在責任區引領下結合本園、本校實際開展園本、校本教研。
“責任區的劃分整合了片區人、財、物資源,集零為整,雙‘龍頭’的方式又突破了‘一言堂’的局面,保障了幼兒園與小學各自的發言權,從思想轉變到合作共贏,真正實現了雙向銜接。”第一責任區龍頭園園長羅麗華說。
為保障聯合教研實效,碧江區抓住銜接質量核心,以責任區為單位,建立教研中心、課程中心、資源中心,三個中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每個責任區建有兩個教研中心,一個建在城區,供責任區和城區園、校聯合教研使用,另一個建在鄉鎮,在片區指導下結合鄉村實際開展聯合教研。城鄉聯合教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聚焦共性問題,并分層、分類解決個性問題,促進各層次、各類別的小學與幼兒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提升。
與此同時,責任區內的城區小學聯合幼兒園,建課程中心,集課程開發、研究、實踐、審議于一體,根據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學科教師量身定制游戲化、生活化的雙向銜接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形成本校銜接課程資源。
教研中心、課程中心建好了,所需材料從哪里來?怎樣有效利用材料?資源中心的再利用解決了這些難題。碧江區將原來的農村學前教育集團化管理資源中心進行重組,增加了幼小銜接資源收納、整理、管理、共享功能,持續為責任區、教研中心、課程中心提供并更新資源。
“每個責任區都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每個中心的教研成果、課程都可供片區內學校借鑒、學習,每個片區的資源又可供全區共享,‘區—責任區—園、校’模式整中有分,分中有細,細后歸總,層層遞進服務整體,真正實現了抱團發展。”葉小偉說。
在碧江區,隨著自上而下推進、改革評價方式、建教研責任區,幼小銜接過程中的機制不健全、銜接意識薄弱、銜接質量不高等難題正在被逐個破解。幼兒園、小學從“獨立”過渡到“協同”共進,從單向被動銜接變成了雙向主動奔赴,行政推動、教科研支持、教育機構等多方共同參與的銜接機制已初具雛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6日第1版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6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5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
頭條 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