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隨著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正常,旅游業又重新迎來了日新月異的繁榮時期,充分證明廣大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會變,旅游業向前發展的總體趨勢也不會變。因此,后疫情時代對旅游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且對人才培養規格提出了“精細化、多元化”等新要求。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有必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革新升級。
打造基于產業鏈的專業群
當前,全國各地正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從“景點旅游”邁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步伐,以“旅游+”為核心的泛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所謂泛旅游產業,是指超出觀光、休閑與度假等傳統旅游產業界限的更加泛化的旅游產業,其內容包括運動、康體、娛樂、養生、節慶等,產業鏈接到餐飲、酒店、商業、農業、交通、福利機構等。旅游類專業應緊跟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多元需求,緊跟行業細分的發展需要,緊跟旅游新業態發展的職業崗位需求,大力推進專業群建設,打破固有的規范化模式,強調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此同時,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促進群內各專業的差異化發展,開設一些凸顯地域特色的課程,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化建設道路。
全面貫徹“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專業建設的價值取向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就業導向”轉向“職業生涯導向”,破除片面強調“初次就業率”與“初始就業質量”的功利化教育傾向。加強學生職業遷移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對不同就業崗位的適應力。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構建“大類招生,分層分類”育人體系,在分析旅游市場需求、學生基礎能力與個性特點的基礎上,設置若干個面向專業不同方向的課程模塊,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或職業發展規劃,從中自選相應的模塊學習。開發“旅游+農業”“旅游+電商”“旅游+體育”“旅游+紅色文化”等融合課程以及學習實踐項目,設置跨學院、跨專業、跨年級工作室,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跨界成長。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創新教學與日常管理方式方法,靈活教學、人性化管理。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從單純的人才培養轉型為面向終身教育的人才服務,將校友資源納入常態化管理范疇,為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生涯發展提供長期支持與服務。
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立足專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健全思政教育體系,將立德樹人的要求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依托本地或周邊地區的紅色旅游景點,開發承載專業課程部分教學內容的紅色旅游項目,打造融“思政課程教學、紅色旅游實踐、紅色研學”等功能于一體的協同育人平臺,將課程思政寫在祖國大地上。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無痕”地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推動融“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于一體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將課程思政思維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管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將職業意識培養、職業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塑造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內容,促進價值引領與技能傳授的緊密結合。將廉潔意識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給學生注入“防腐疫苗”,提高其進入社會后對腐敗的“免疫力”。
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育人機制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要著力促進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與許多專業不同,旅游類專業開展校企現代學徒制項目不是常見的校方“一廂情愿”,大都是校企“兩情相悅”。要明確校企權益,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完善校企“命運共同體”式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建立人才培養成本分擔機制,有效利用和盤活學校與企業的教學、實訓資源,建立健全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遵循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校企雙方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共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互聘互用、協同育人”的師資隊伍,企業師傅與專業教師之間開展雙向交流,通過校企人力資源共享,優化教師結構,促進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好企業內部崗位培訓資源,校企雙方通過共同研討,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設計學習項目,合作開發突出學生操作能力培養的學徒制教材。家、校、企三方聯手搭建溝通平臺,通過現場與在線指導方式,對學徒進行心態監控與調適。
深化“崗課賽證”融通
開展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教學模式改革,將“崗位設置”“課程體系”“雙證制度”和“技能大賽”進行有機銜接和融通。將專業職業能力證書所涉及的相關內容及要求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選取結構化和序列化的典型崗位工作任務,系統化設計教學項目,形成一批課證融通、工學交替的課程。依托各級職業技能大賽,將競賽標準轉換為教學內容,對課程的知識點、能力點、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職業技能競賽應倡導教育公平,堅持普惠性原則,做到專業學生“全覆蓋”,形成“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良好氛圍。競賽考核時,考核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同時,也要對其職業素養進行綜合評判。整合“校、政、行、企”等多方資源共建實訓基地,打造集“產、學、研、創、服”于一體的多功能育人平臺。專業課程的部分內容直接在企業相應崗位現場教學與實踐,夯實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系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11日第7版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1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