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消息一發出,便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熱議。人口結構變化面臨著低生育率、老齡化加劇、流動人口規模持續擴張、地區與城鄉人口發展不平衡等多重治理難題與挑戰。人口結構是一個社會的基礎結構,人口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基礎、最核心的要素,關乎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基礎和潛力,其規模與質量、結構與分布,對教育發展的基本格局及未來走向會產生重要影響。
低生育導致的人口負增長會對教育的供需產生重要影響。從邏輯上講,生育率的降低首先會使幼兒園和義務教育的規模縮小,然后傳導到高中和大學。因此,未來我國受教育人口數量將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學齡人口總量將波動狀進入持續負增長。
教育適齡人口的減少,將會在可預期的未來對我國體量巨大的教育體系產生影響,一些學齡人口急劇減少地區的教育設施和師資等面臨閑置、重置問題。但各地區、城市、城鄉人口增減幅度又存在明顯差異,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群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可能因流動人口、求學人口的大量遷入在一定時期內仍表現為教育資源緊張。此外,人口負增長只是一種長期發展趨勢,不是人口直線式、無波動的降低,教育適齡人口的變化更是如此。例如,雖然小學、初中畢業生數在2010—2020年呈現總體減少態勢,但是在小學階段2020年比2015年增加了200萬人,在初中階段2020年比2017年增加了130萬人。
(資料圖)
而從受教育者教育需求來說,人口減少導致的教育人口減少表面上看會使各級各類學校入學難度減輕,入學、升學壓力降低。但從現實看,學生及家庭的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矛盾短期內可能難以緩解,甚至在一些方面會出現更復雜的矛盾。如受教育人數減少會使得受教育者選擇性更強,對教育質量和今后發展的要求與期望會更高,“擇校”現象、職業教育招生困境、校外培訓等諸多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強化。
因此,在未來可預測的長時期內,將表現為教育資源總量過剩與結構性不足同時并存的現象。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各級學校是否有專門的機構、人員進行針對性的預測、研究與應對,更需要提前預警和設計處置方案。
與此同時,人口社會結構的變化給教育及受教育者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直接的,其影響也會更長久,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在單親家庭、再婚家庭、分隔家庭(父母一方長期外出,子女僅與父親或母親居住)這樣非傳統型雙親家庭的青少年學生占比較高,今后這一占比還將繼續提升。我們對385位高中生的調查數據顯示,單親家庭的學生占到了17.3%,還有16.2%的學生只隨父母一方居住;二是家庭中孩子數量的減少與父母對教育質量、孩子發展前途的更高要求是同步變化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會進一步提升,這也對質量相對不足的現實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挑戰。三是家庭撫養比上升使得相當多家庭面臨每一勞動人口負擔的受教育人口增多的問題,使他們能夠承受的教育負擔能力有所降低。
回顧人口結構的已有變化情況,預測人口結構的未來變化趨勢,我們要從擴大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影響的良性方面減弱其負面影響進行決策和應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創新教育制度政策,促進教育質量提升。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是有充足的教育經費支持。教育具有明顯公共產品屬性,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主體和主導力量,在此基礎上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機制,提高企業、社會和私人多渠道的教育投入,以增加全社會的教育總投入。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促使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建設良好的全社會育人生態。
二是建立教育人口與教育資源配置的預測研究、預警工作機制。要對人口變動、受教育人口結構及變化等相關數據組建從中央到地方的專門機構、專門人員,由他們進行相關研究和預測,讓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各級學校及時準確掌握教育人口信息,設計包括招生、教育布局、升學和就業等應對方案。同時,教育資源的配置也需要針對教育人口變動信息做好未雨綢繆,教育規劃部門應根據學齡人口的預測數據提前做好教育資源配置,既要合理彌補教育資源供給缺口,也要考慮如何消化過剩的教育資源。
三是建立更包容的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把教育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給予重點傾斜、扶持發展,進一步完善以“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為代表的鄉村教育支持政策。同時,健全對家庭困難學生、特殊家庭學生、隨遷子女、留守兒童的資助體系,完善針對特殊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相對落后地區或不發達地區、教育發展困境地方)的教育幫扶機制和教育對口支援制度。
四是重視未來家庭結構變化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影響。未來家庭結構可能進一步小型化和非常規化(單親家庭、離異重組家庭、非血緣家庭等)發展,少子化進程成為總趨勢,但又存在各級教育適齡人口、學生數量劇烈波動的短期變化。因此,未來教育的發展應尊重學生入學的多樣性、個性化、選擇性需求。降低各級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個人家庭教育支出負擔,分層次、分需求、按能力進一步合理化家庭的教育支出,進行人性化調節和引導。
五是擴大教育選擇空間賦予學生及家庭更多自主選擇余地。如學生擇校行為、復讀現象、借讀現象等雖然會產生負面影響,但也應該看到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性和適應性發展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受教育者及家庭教育滿意度和教育投入積極性的必然選擇。在今后家庭結構小型化、少子化和人口向大都市圈、城市聚集的背景下,社會公眾對教育質量、教育類型需求會更加多元。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以往限制教育選擇的傾向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有利于未來的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中國教師報》2023年04月05日第15版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