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歷史上的文人騷客,用各具特色的生花妙筆,留下了許多有關清明的詩作,膾炙人口,遺韻千秋。流傳最廣的當數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是最讓人傷感的季節,千絲萬縷的垂柳,在沾衣欲濕的細雨中輕輕飄動,觸動著游子的一縷鄉愁。“欲斷魂”三個字真是神來之筆——在如煙的春色中,他人都去掃墳祭祖了,只有詩人漂泊在外,歸鄉不得,百結愁腸。此情可堪?只有問問牧童,到杏花村里和著雨水、淚水,借酒澆愁吧。
《寒食野望吟》是白居易的一首感懷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烏啼鵲噪,哭聲震野,紙錢飛揚,古墓累累,生離死別之情恍然如昨。再佐以梨花白楊之春色,更給人無比的蒼涼悲慘之感。清明寒食,祭掃墳墓,緬懷先祖,一顆心渴望穿越時空,在冥冥中與親人接觸。一切仿佛都凝固了,可寂寂重泉之下,已逝的親人聽到哭聲了嗎?無人可知,只看到“蕭蕭暮雨人歸去”的模糊背影。
宋代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卻表現了另一種歡樂明快之情:“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梨花白了、桃花紅了,伴著輕輕吹拂的暖風,沿著潺潺流動的小溪,放飛心靈,寄情山水。清明正是踏青的好時候,郊外小徑,尋常阡陌,山花爛漫,綠草如茵,人們款款而行,流連忘返。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夕陽斜照,笙歌已歇,身后留下了萬株楊柳、一片鶯啼。
古人也有參透世態的大徹大悟之作,比如宋代詩人黃庭堅的《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面對眼前的細雨綿綿、芳草萋萋,作者想到野田荒冢、郊原新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無論賢士愚氓、王侯百姓,最后都要委身于黃土壟中、蓬蒿叢里。
談論清明是繞不過介子推的,也因他的故事賦予了清明節更為厚重的人文內涵。傳說晉文公在被燒焦的大柳樹洞里找到了一片衣襟,上面有介子推的一首血詩,其中有“勤政清明復清明”一句。固然,從文字判斷,這首詩不可能是介子推所寫,也不可能產生于介子推那個年代,但也能反映出作者一顆拳拳之心。
吏治清明,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正是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林州市桂林鎮七泉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3年04月05日第16版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5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
頭條 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