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文交流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從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高度對加強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提出要求。
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以官方為主體的“一軌外交”面臨局限性,留學人員作為民間外交重要力量之一,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紐帶和重要使者,可對緩和國家間關系、增進中外民眾相互理解及互信友好發揮積極作用。發展留學事業、鼓勵出國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在來華留學生中培養新一代知華友華人士,是新時期我國大力開展人文交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
疫情下中外人員往來及人文交流不足
2017年12月,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并正式將中美人文交流視為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現實威脅。隨著中美關系惡化,除中美交流機制陷入中斷外,中國與歐洲國家人文交流高層機制也受到較大影響。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2017年12月第五次會議后就未再舉行;中美、中法和中德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會議也于2017年停辦;2017年11月,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四次會議召開,直到2020年11月才召開第五次年度會議。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形勢等因素影響,多國對華好感走低。國際環境越是嚴峻,越凸顯人文交流的價值和重要性。人文交流作為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對于國家間加深相互理解與互信友好具有重要意義。受疫情影響,中外人員往來不暢更容易增加誤解嫌隙,美歐對華負面認知上升也使很多人對于與中國開展人文往來存在顧慮。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華人華僑及留學人員是國家天然的“民間外交官”,在開展國際傳播及交流方面具有融通中外的傳播優勢,尤其是他們在海外工作生活中與當地民眾長期交往建立起親近和互信,也了解所在國歷史、文化及習俗,使他們傳播的信息在駐在國政府和民眾心目中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是開展民間外交的可持續力量。同時,來華留學生作為中國發展的見證者,往往在了解真實中國后會對中國的認知發生很大改觀,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潛在力量。
第23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暨展覽北京站的現場,中國學生和家長與海外院校展開面對面交流 圖|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20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
頭條 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