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幼有所育上持續用力,并將其作為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之一。
幼有所育,離不開優質人才。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托育服務行業存在專業人才短缺、從業標準不一、社會難以認可等現實問題。那么,托育服務行業應該如何強化人才支撐?
知行結合,培養專業人才
2021年,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采訪時表示,到2025年,托位數要達到600萬個,大概有百萬級的撫育師需求。如此龐大的人才缺口,誰來填補?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面對人才短缺問題,2021年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39號建議的答復》指出,協調教育部等7部門加快建立健全育幼等緊缺領域人才培養培訓體系,明確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開設托育服務相關專業。
擴大培養規模,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記者對某校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2021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有62.56%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從事教育相關工作,但其中從事托育服務的僅有8.66%。一邊是需求龐大,一邊是人才流失,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引導更多專業人才填補托育服務缺口?多所高校正進行著改革。
2019年,瓊臺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申報三年制專科早期教育專業,這在海南省是首個,也是唯一。2020年9月,早期教育專業開始招生,每年計劃招生50人。再過幾個月,第一批學生即將畢業,林霜就是其中之一。
“入學以來,我經過了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實踐鍛煉,還在學院的組織下到多所機構進行了見習,希望將來可以繼續從事相關行業,為家鄉托育事業發展作貢獻!”面對就業選擇,林霜堅定地說。
學生的堅定選擇,源于學校的悉心教育。“在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采用教、學、做結合,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多維發展的過程性評價。”瓊臺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早期教育專業主任顧麗梅介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理論知識,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在教師引導下總結實踐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堅定從事托育服務的職業信念。
在瓊臺師范學院,包括嬰幼兒衛生與保健實訓室、VR虛擬體驗中心、親子早教仿真娃娃實訓室等在內的九大類131間實訓室滿足了學生專業學習與校內實踐的需要。學院還合作共建有兩所附屬幼兒園和一所早教機構,并與多所省級示范幼兒園和早期教育機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創業基地30余個,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
類似地,長沙師范學院也進行著積極探索。“根據托育培訓需要,學校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訓實驗室進行改造或新建,計劃投入資金700余萬元。”該校學前教育學院早期教育專業方向負責人龍明慧介紹,2022年11月,“湖南省托育機構負責人和保育人員培訓基地”在長沙師范學院掛牌成立,對于加強托育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供需契合,實施規范管理
育嬰師證、保教員證、教師資格證……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托育行業的資格認定尚不明確,從業人員所持證件難以統一。如何讓人才的供給和市場的需求更加契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湖南省托育機構負責人與保育員培訓基地首席專家張曉輝認為,目前托育行業存在從業人員專業標準尚未出臺、準入機制不完善、提升渠道不暢通等問題。
“建議從教師專業標準體系建設出發,將托育機構師資納入其中;從托育機構規范管理入手,嚴格準入資質,完善審核制度;從學歷提升和專業成長考慮,拓寬專業人員發展路徑。”張曉輝說。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原一級巡視員黃玲也曾建議,建立嬰幼兒照護服務從業人員資格認定、職稱評定體系,完善嬰幼兒照護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標準與行為規范,逐步推行持教師資格證和育嬰師證“雙證”上崗。
有標準才有方向。據國家衛健委人口家庭司監察專員杜希學介紹,2019年以來,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印發了托育機構設置標準、管理規范、登記和備案辦法、保育指導大綱、嬰幼兒傷害預防指南、營養喂養指南、消防安全指南、托育機構負責人和保育人員培訓大綱等,修訂了保育師等托育相關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積極支持和指導地方做好行業服務管理工作。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在醫藥衛生大類健康管理與促進類中,中等職業教育新增“嬰幼兒托育”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將“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更名為“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新增“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此舉使專業設置更加規范,專業貫通與銜接初步形成。
在國家有序完善標準規范體系的同時,一些省份也作出了有益嘗試。以福建省為例,2021年4月,福建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我省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的通知》,其中,備案育嬰員、保育師職業的有47所院校(技工院校)、6家社會培訓評價機構,可對本校學生或社會人員開展育嬰員、保育師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
此外,福建省組織專家開發“嬰幼兒早期教育指導”專項職業能力考核項目,并于2018年納入福建省首批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目錄;將托育人才納入急需緊缺人員培訓計劃,明確培訓補貼對象、補貼機制、補貼標準,加強托育人員崗前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等,不斷提升從業人員能力和水平。
多方聯合,回應社會期待
“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托育行業,也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一家托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坦言,當今社會對托育服務仍存在一定偏見,要想扭轉這種局面,單一主體的力量十分有限。
完善托育服務需要多主體參與、多渠道發力,讓托育人才得到社會認可。對此,多地進行著實踐探索。例如,上海市在全國率先構建托育服務管理長效機制。2018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和加強本市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按照“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的總體思路,建立健全托育服務工作管理的體制機制,促進托幼一體化發展。
又如,2022年12月,長沙市人民政府印發《長沙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提出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發揮好家庭在居家養老育幼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我家寶寶1歲3個月,最近我也在考慮把孩子送到托班,正在對幾家備選機構的師資進行比較。”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青年教師郭芙蓉有著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在她看來,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專業的照護服務是讓家長放心的關鍵。
近年來,郭芙蓉所在的學前教育學院一分院多次深入社區一線,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手把手幫助家長提高嬰幼兒照護能力,持續增強社會認可度。該校還引聘了融醫護和教師資質的雙師素質教師,采用臨床詢診式理實一體教學,將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強化托育服務人才支撐,目的就在于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與期待。“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并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或許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甚至在單位樓下的某一間小屋子里就可以開展托育服務。老百姓對托育服務最基本的要求是放心、便捷,而人是決定服務質量的關鍵。希望托育服務行業涌現更多優質人才,更好地回應社會期待。”瓊臺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院長莊小滿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2月19日第1版
頭條 23-02-19
頭條 23-02-19
頭條 23-02-19
頭條 23-02-19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8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
頭條 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