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的背景下,作為提高教育質量和補齊均衡短板的關鍵因素,優質師資的配置如何“動”起來、下得去?薄弱校的教師又如何能留得住、成長快?筆者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首先,要不斷提升教師培訓質量,增強教師成長的“造血”功能。近年來,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力度不斷加大,教師受益效果明顯。但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培訓內容理論多但開展實踐活動少等。與這些問題并存的是:部分教師學習的內驅力不足,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動機停留在完成學分而不是自身成長需求上。如何變教師被動學習為主動“充電”?筆者認為,教師培訓,關鍵是要讓培訓與工作實際精準對接,學以致用才能使培訓更接教育教學的“地氣”。唯有如此,培訓才能走出學習、工作“兩張皮”的誤區,實現教師的自身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考慮教師合理訴求,防止“被交流”。追求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好的工作待遇、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這都是教師的合理訴求,許多教師都是經歷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才最終圓了“進城夢”的。因此,引導城里優秀教師下鄉支教,應找到政策要求和教師需求的最佳平衡點,特別要警惕教師“被交流”現象。比如,工作條件相對艱苦,但沒有配套相應的工資待遇;配套待遇杯水車薪,不足以撬動教師自愿交流;教師由于自身健康、家庭有困難難以克服而不愿交流等。顯然,不顧教師意愿的強制交流,只是考慮了工作的需要而忽視了個人的需求,結果只會是配置了教師資源而沒有激活資源潛力。
再其次,要不斷改善條件,營造留住鄉村優秀教師的“軟環境”。在鄉村教師住房、交通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改善,工資待遇高于城市教師的情況下,鄉村學校建設要更多地在優化“軟環境”上下功夫。現代學校治理必須要有法治思維,實現民主決策、群策群力,使學校走上科學管理的必由之路。校長依法辦事,不分親疏遠近善于用人;言行一致,帶頭遵規守紀取信于人;不一人獨大以“權”樹威,而是法治思維下的以“德”樹威、以理服人,就能夠構建學校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學校管理者胸中有法、目中有人,給廣大教師提供干事創業的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這樣的學校管理才能用得好、留得住教師。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龍園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10日第3版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6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
頭條 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