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對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推行使用國家統編三科教材情況進行了調研。無論是完成了脫貧攻堅的“三區三州”,還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學校積極向上,管理有序、校風樸實,校長、教師對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有清晰認識,都能充分認識到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能夠為學生的未來創造更多升學、就業和發展機會。家長樂于讓學生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各學校努力克服困難,保障統編教材教學平穩運行;學生對統編教材的內容與形式也很感興趣。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強,民族地區已經有了很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環境,全面推行使用統編教材,全面推進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各民族的共識。
制約和影響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依然是師資隊伍
【資料圖】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制約和影響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依然是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和結構性短缺。師資問題是多次調研中各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政府、學校和學者共同認識到的問題。提高教師水平的有效辦法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培訓力度,對此,國家對民族地區教師培訓增加了“國培計劃”和專項支持計劃,投入巨大。關鍵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大學教師培訓部門要統籌規劃、了解需求,做到精準培訓。這方面還存在著各個環節相互脫節的問題,還不能完全做到按學校和教師的需求進行培訓。常常有上級安排給學校的培訓任務并不是學校最需要的,學校和教師亟須的培訓缺乏有效供給,培訓的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培訓任務使一部分教師暫時離開教學崗位,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師范院校學生到民族地區支教或實習可以作為補充教師的重要來源,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學校都沒有師范院校支教或實習的學生。各省和自治區都有多所師范院校,師范專業的培養標準明確規定有不少于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實習,這方面的工作顯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我們應該做好師范院校到民族地區中小學、幼兒園實習、支教的對接協調工作,特別是對音、體、美、生物、地理、歷史等小學科急缺的師資進行精準補充。大學畢業生講普通話標準,教學方法新穎,工作積極投入,學生們也很喜歡。我們在調研中看到頂崗支教的學生做觀摩課、共同研究教學的校本培訓情景。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大學統籌協調,和精準扶貧一樣,大學和民族地區學校結成幫扶對子,以脫貧攻堅精神持續幫助民族地區學校,以頂崗支教方式緩解師資不足的困境。多年來,有許多省、自治區在積極推進大學與地方合作、吸引大學生支教方面做得比較好,積累了很好的經驗,極大地緩解了民族地區幼兒園、中小學師資隊伍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在少數民族地區推進“一村一幼”模式極大地促進了學前教育的發展。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學前教育,對孩子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調研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方面取得的顯著效果。我們考察了多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幼兒園,園里設施齊全、管理規范、教育思想明確,把學習講好國家通用語言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園長們說:“我們幼兒園畢業的孩子進入小學后完全能夠適應以國家通用語言為基本教學語言的小學教育。”事實也是這樣,凡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國家通用語言聽說都沒有問題了,就能很好地適應小學教育。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要高度重視村幼兒園和鄉鎮幼兒園的建設,提高建設標準,配備合格教師,規范教學活動,提高適齡孩子的入園率,把國家通用語言學習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學習目標。同時,鄉村幼兒園對社區農牧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會成為家庭和學校教育聯系的重要平臺。
信息技術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要更好地與教師聯動
現代教育技術、互聯網提供了優質的學習資源,為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疫情期間,教育部發布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形成的規模化在線學習,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適應了這一新的教學方式。調研中看到,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水平與城市學校的差距已經不大,和5年前“改薄”與教育均衡發展驗收相比,硬件條件又更新了一代。網絡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直播課程等已經覆蓋大部分民族地區學校。信息化資源平臺建設為民族地區輸送了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效地補充了民族地區教師不足、結構不合理的短板。在調研中,我們看到了學校信息化條件建設的成就,也聽到很多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績,比如教育行政部門常常會說,本地區已經加入了由省會城市名校主持的網絡學習空間或網絡直播課程,課堂教學與國內名校可以做到同步。但是,當我們走進民族地區學校和課堂時,卻很少看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場景,和城市名校同步課堂教學的場景更難尋覓。民族地區要努力做到教育信息化條件建設與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同步發展,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
由此我們認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水平,關鍵的問題仍然是補充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家庭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優質的師資條件、充分的學習資源等,為城市學校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空間,使得線上線下學習成為可能。民族地區無論是社會、學校、家庭還是學生個人,目前還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從許多民族地區中考、高考成績、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來看,也不可能與城市名校課堂教學做到同步,即使可以做到課堂教學同步,也是少部分優秀學生受益。網絡學習空間、名校的同步課堂也不能代替每天和學生相處的優秀教師。教師本身不僅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也只有教師才能把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轉化為有效的學習資源。教學質量=教師學科素養×(信息化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方法素養+……),如果教師不具備合格的學科素養,信息化能力、教學研究、教學方法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因此,民族地區在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變革和模式創新的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教師編制、提高教師待遇、加強精準培訓,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學科結構合理、熱愛民族教育的師資隊伍。這是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作者萬明鋼,系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1年第9期)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5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4
頭條 22-12-13
頭條 22-12-13
頭條 22-12-13
頭條 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