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期,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早在2009年,南京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中小學科技創新學院”,啟動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星光計劃”,由南京市教研室負責組織運作,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活動課程的品質,為更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供專業支持。13年來,南京市教研室以研培學教一體化、全程支持的推進策略,不斷提升全市中小學科技創新活動課程育人品質,取得良好成效。
南京市在“星光計劃”推進的初期調研中,發現一些學校的科技創新活動存在著“替代多、實踐少,動手多、思考少,成果多、過程少”的問題,一些學校投入大量經費建成的特色科創資源,只有少數學生參加活動,在活動內容、學習對象、時序安排和評價上缺乏統籌規劃,資源使用效率不高,育人價值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改變這一狀況的關鍵,就是要圍繞目標理念、資源配置、課程發展、學教優化與評價促進等對科技創新活動進行系統建構,使之走向課程化。
面向每一個
“星光計劃”提出課程育人主張
南京市在把握教學改革總體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科技創新教育課程發展的本土主張。
首先,定準中小學生創新的標尺。科技創新教育要設定合理的目標,目標設定過高,會帶來指導過程的“揠苗助長”或讓學生“望而卻步”。對中小學生來說,發現和認識前所未知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就是創新,讓學生親歷探索、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就是價值。
其次,明確科技創新教育的愿景。科技創新教育要突出引導教師,保護學生好奇心,讓心靈的解放成為創新的前提;重視培養思維能力,讓科學推理與論證、批判性、創造性成為創新思維的基礎;發展動手能力,讓學生親手實踐,使他們從“想到”到“做到”。
再其次,堅持“面向每一個”的原則。科技創新教育要尊重個性化,做到全面全納,相信人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防止窄化對象、淺化內容;要促進“滲透每一課”,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都要重視激發創新思維,鼓勵批判思考;要倡導“融入每一天”,讓創造力融入生活,讓創意服務生活,體現科技創新教育的人文內涵。
全方位支持
助力科技創新課程校本發展
南京市“星光計劃”設立了中小學科技創新“星光基地”,引導基地學校完善科創課程規劃,研制課程實施指南,發展科技創新課程,輻射周邊學校。主要從三方面推動:
協同升級科創空間與資源。有科創特色項目、有課程場所與資源是成為“星光基地”的必備條件,市、區、校協力,加大投入,結合數字化校園建設、環境文化改造和實驗室建設,完善硬件資源,升級科技創新課程學習空間。十多年來,僅南京市教育局,就以獎補形式投入過億元。新科創空間資源建設強調新技術配套,重視跨學科功能,優先考慮遠郊。例如,南京市小行小學將地鐵研究擴展到STEM領域,建設了“地鐵教室”科創概念學習社區;南航附中建成校園航空館,彰顯了學校的航空科技文化;遠郊的椏溪中心小學和龍潭中心小學,前者將機器人活動與創意制造相結合,建成了設施完善的創客空間,后者的農夫園引入物聯網技術,將自然探索、勞動實踐與信息技術融合……100多個基地,建成100多個場、室、館、園,形成了支持南京市中小學生科創課程學習的資源群。
引導學校完善科創課程規劃。“星光計劃”在基地考評中,關注是否有立意較高、特色鮮明、切實可行的課程發展規劃,要求中遠期規劃有前瞻性,短期課程發展目標可考核、可評價,特別強調要把科技創新納入學校整體的課程框架,面向全體學生,融入STEM、創客、在做中學等理念,促進學科課程的整合、延伸、拓展。
指導學校編制科創課程指南。為避免科創課程文本學科化、教材化、固化,體現課程動態生成性,我們用“單元課程實施指南”來定義校本課程文本,以“先入模規范,再出模創新”的思路推進,給出了指南撰寫的體例、結構、要素,乃至具體的撰寫要求等,包括資源情境分析、課程目標厘定、課程體系構建、單元活動設計、教學工具開發、教學案例呈現等。文本樣態的撰寫,促進了教師對科創課程的深入思考,如南京市鳳游寺小學的“六足園校園生態實驗室”項目,通過課程化設計,形成了“會飛的花朵”“認識蝴蝶”“教室里的蝴蝶”“春日尋蝶”“蝴蝶節”5個跨學科主題單元,提升了課程設計的規范性、完整性、綜合性,為以后的課程開發提供了示范樣例。
為教師增能
把專業發展作為中心工作
一是幫助教師最快抵近新科技前沿。我們發揮南京的科教優勢,通過“100位院士專家進校園”“和老師一起上大學”等活動,讓師生共同了解科技前沿知識。我們與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人工智能、機器人、3D打印、激光雕刻、無人機、物聯網等方面的教師培訓課程,拓展教師新技術視野。
二是促進教師領悟課改理念,提升專業技能。我們與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合作,開發教師“做中學”科學教育、STEM教育、基于技術的項目化學習、基于網絡的知識創新學習等主題研訓活動,以講座授課、跨學科團隊培訓、實驗室操作等方式,提升教師理解、開發與實施創新課程的專業能力。
三是教研先行,探索科學教育的模式與策略。理念向教學實踐策略轉化,教研要先行。我們開發了科技創新學習基本活動樣態,包括工程制作模式、實驗探究模式、文獻研究模式、參觀考察模式等,從適用范圍、基本程序、實施建議、成果評價、支持系統及特別提醒等方面,提供具體指導培訓。南京市遴選了一批STEM、項目化學習等跨學科、混合學習樣態的學校科技創新課程案例,通過評比、展示、匯編,推出實踐樣本,向全市中小學分享推廣。
為學生搭臺
珍視“一念非凡”的意義
學者趙勇認為,“創作有意義的作品為導向”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絕佳實踐。這種“意義”,一方面體現在“作品導引學習過程親歷”,另一方面體現在“成就激發信心”,讓學生感受自己“一念非凡”的意義。
每年,南京市“星光計劃”都會組織“五小創新”“創客”“創意制作”等各種個人或團隊競賽,為學生搭建展示創新成果的舞臺。競賽中,學生不僅要提供創新活動的作品,進行現場展示答辯,還需提供工程筆記、研發檔案等過程性材料。評委根據過程性材料,對學生文獻研究、參觀訪問、項目規劃、探究設計、工程制作、測試迭代等方面進行評價。這被我們定義為學生科技創新課程學習全程的一部分,通過現場展示、作品說明、現場答辯等環節,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作品或服務的價值,更好地理解真實問題解決的社會需求。每一場競賽的評委,既是評價者,也是激發者,他們通過提問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通過點評讓學生發現自己創造的價值。學生每一方面的突出表現都會得到贊賞,如科技創意制作競賽設置了創意獎、研究獎、演奏獎、團隊獎、綜合獎等多元獎項,給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認可。
如今,六足園、夢想定格社、拆客空間、愛創客、“和鳴·穿越千年的禮樂”等一批南京市小學科技創新特色課程成果在各級教學改革成果評比中獲獎,被權威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促進了各地學校科學教育的交流與借鑒。中央路小學的“拆客空間”被《2021中國基礎教育年度報告》推介為中國基礎教育40個典型案例之一。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小學科學教研員、南京市中小學科技創新“星光計劃”項目組成員、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0日第9版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2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
頭條 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