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實驗幼兒園劉凌及其團隊共筑育人同心圓,著力“三人行”幼兒課程創新與實踐。該成果根植傳統文化的教育之道、扎根兒童立場的幸福生長、聚焦高質量育人生態共建,他們堅持幼兒課程理念的園本化、課程模式的兒童化,育人機制的同心化,經33年的實踐,完整構建了“三為源、人為旨、行為徑”的“三人行”園本課程體系。
該團隊站在兒童立場的視角,以身體健康、情感積極、習慣良好、思維創新為兒童幸福成長的四顆“種子”,層層分解、步步細化,編制《“三人行”課程目標手冊》,為兒童發展種下一生幸福的種子。圍繞幼兒發展指標,橫向以自然、文化、社會三條主線統整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形成結構化、生活化、綜合化的課程內容;縱向以奇趣(發現·猜想)、童趣(操作·感知)、樂趣(展示·遷移)三個進階串接文化體驗、綜合探究、區域操作三類活動,形成立行、同行、我行的序時進度。中心在關系建立、互動生成、空間布局中浸潤文化,將課程實施落到班級樣態的建構中、落到環境的創設與材料投放中。橫縱聯合,以日、月、年的時間軸,班級與園所交互,形成童心、創意、審美的空間場,繪制出幼兒教育生活時空的課程圖譜。開發服務于幼兒、教師、家長幸福生長的可視化評價體系,關注發展性評價的同時,運用觀察記錄-識別分析-支持回應的故事評價法,率先實現了可能性評價,將學習與成長的關鍵瞬間串聯成篇,匯編成文,把故事轉化為數據,把每一次評價當作兒童發展的里程碑,為幼兒畫像,為教師教育導向,為家長育兒定向。
深圳市教育幼兒園王翔及其團隊聚焦幼兒園學習中心課程的構建與探索。循道返本,構建本土化完整化的課程模式。學習中心課程是該園歷經16年實踐探索而構建的活動性、綜合性的全課程模式。課程以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回歸教育本質的理念為引領,以兒童發展為本,打破幼兒園教育模式壁壘,把生活和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兒童;以培養“平衡、智性、本真、喜樂”的幸福兒童為課程目標,創建多樣性、支持性、共享性的二十個室內外學習中心;以混齡走班為課程實施途徑,構建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模式,研發記錄兒童發展全過程的大數據評價系統,創造了未來樣式的學前教育形態。一是學習中心,創建多樣化共享化的學習樣態。學習中心是一個全園幼兒資源共享的學習場域,是兒童自主創作、自我表達的實習場和創作室。
在這個空間里活動組織可以不依賴教師,兒童通過與學習材料、同伴相互作用來推進學習。學習中心“一室一特色”,涵蓋100多個功能區域,投放了上萬種學習材料,深入研發了各區域典型性活動,為高質量的兒童學習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呈現了跨領域整合、多學科聯動的學習樣態。二是走班學習,實現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路徑。
兒童在教師的支持下自主規劃和制定學習計劃,自由選擇學習中心和學習區域,自定學習方式、步調、難度,以兒童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師與兒童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傾聽、回應其想法,全面實現“以學定教”。兒童通過親身體驗和操作,在“做中學、玩中學”的過程中建構經驗發展。教師發揮各自優勢與特長,讓幼兒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和資源,在富有挑戰性和持續性思考的深層次學習中獲得成長。三是混齡互動,促進個體持續向上全面發展。采取混齡編班,打破班級和年齡的界限,在學習與生活中為幼兒提供了最大化的人際交往。在學習中心的學習小組中,來自各班、各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積極表達個人想法,各自發揮能力優勢,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不斷結識新的伙伴,每個兒童都需要從被呵護、被教導的弟弟妹妹成為一名能服務他人、擔當榜樣的哥哥姐姐。在角色轉換和異質互動的過程中,促進了兒童在環境適應、人際交往、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積極發展。
深圳市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的王樹宏及其團隊針對跨學科素養關注不足,難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問題,聚焦指向兒童完整生活的跨學科課程整合實踐。他們以“在完整的生活中培養完整的兒童”核心理念,建構出“主體建構、主題整合、主科搭架、主場協同”的指向兒童完整生活的跨學科課程“四主”整合模式,探索形成跨學科學習月主題式學習、學科教學滲透式學習、日常生活嵌入式學習三種實施路徑,統籌開發出電子檔案袋、產品評價、畢業答辯、雷達與折線圖評價等方式。該實踐營造了學校育人新生態,讓課程聯結書本世界和真實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的過程中,學習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現知行結合,知行統一,達成整體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標。創造了基于國家課程的跨學科課程整合新模式,指向生活的跨學科教學,成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新樣例。項目破除唯分數評價,秉承可視化評價理念,建立了可視化的綜合評價新模式,用技術手段讓學生的成長真實可見,用雷達圖、折射圖等表達形式,全面評估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綜合表現及發展情況,科學呈現綜合育人的實踐成效。
深圳市龍華區玉龍學校黃美芳老師及團隊用課程“鏈接”生活,建構與實施新生活課程體系。該體系秉承杜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與“教育即生活”的育人思想,踐行“經驗作為教育的方法與目的”之理論主張,確立“生活為源、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歷經8年研究,持續聚力開發“新生活”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立足社會必備的生活素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點擊。本成果顯著促進了學生經驗的重組與改造、增進了教師生命的成長與成就、提升了學校內涵的品位與影響,形成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新生活”教育的玉龍經驗。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教育長期存在重智輕德,弱于體和美,缺于勞的問題,深圳市寶安區弘雅小學林文堅老師和團隊重構“四雅”教育育人體系。該體系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理論指導,結合弘雅小學辦學理念和藝術教育辦學特色,把培育具有雅言、雅行、雅品、雅趣的 “四雅學生”作為育人目標,構建以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的“四雅”育人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創設發展性評價和游戲式評價的評價機制。經過近8年的實踐探索,學校教學質量名列前茅,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學生獲得國家級競賽獎項30余項。學校獲全國書法教育示范校、全國舞蹈教育傳統校、省首批藝術特色學校、省紅領巾示范校等多項榮譽。
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集團)赤灣學校王小洪校長帶領團隊針對當前中小學教育資源供給在內容、方式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引入“無邊界學習”辦學理念,推動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創新。該研究首先通過課程內容統整、課堂教學形式創新、泛互聯網化學習平臺建設三大路徑,創建了“無邊界學習”育人體制機制建構模型。其次,資源整合,創建研學育人新模式。在“全資源教育、全要素育人”課程觀主導下,創建“無邊界學習課程體系”。第三,統整大課堂,重構學習模式。無邊界統整大課堂以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學生為目標,構建合作學習,共同體建設,開發主題式統整課程體系。第四,突破時空,實現育人機制的變革。借助技術手段,創建學習者多元學習關系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鼎太小學十六年如一日,著力開展非遺文化校本課程的實踐探索,開發實施了非遺文化校本課程,讓成長從傳統走向未來。該團隊充分利用特區鮮活、豐富的移民文化帶來的課程資源,彌補深圳年輕、多元、開放的文化沖擊,把皮影戲、剪紙、中國結、刺繡、面塑、景泰藍、烙畫等三十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校本課程研究中,研制非遺校本課程目標體系;建設非遺校本課程內容體系;將非遺元素、社會技能、核心素養諸多方面巧妙融合,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統整學習,建構立體型非遺課程;開發多維多元的非遺校本課程評價體系。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學校的品牌特色課程,系統化、常態化的課程實施,也帶動形成了學校在課程、教學、德育、管理等方面的特色。
深圳市第一幼兒園康璐昕老師及其團隊為建構適合本園生態的課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園本課程資源積累,出版《幼兒園綜合主題活動》叢書,在不斷驗證、調整和完善后,2019年形成了“綜合教育課程實施方案”。該課程以“立足本土,培養深圳的幼兒”為指導思想,以尊重兒童、引領發展、面向未來為課程價值取向,以培養“健康、聰慧、樂群”的幼兒,培養“思維活躍有深度、表達清晰有邏輯、愛好廣泛有創新”的老師為課程目標,從兒童生活中選擇學習內容,并以主題探究的形式組織和建構幼兒每一階段的生活經驗,以學習歷程的過程評價和發展建議的階段評價為主要評量方式,致力于促進幼兒與教師雙成長。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3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2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21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
頭條 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