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基地學種植、走進工廠體驗、在學校廚藝社團學烹飪、編織竹編、學習古法造紙……近年來,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中小學拓展勞動教育,9萬名中小學生走進勞動基地、工廠,奔向鄉村和企業,或動手勞動,或向農民、民間工匠藝人和車間技術員學習勞動技術,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全面培養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勞動興趣。
“班上在勞動基地種植的蘿卜賣了3000多元,可以作班費,可以資助貧困學生。”近日,江華縣大石橋中學的孩子們種植的蘿卜迎來豐收,大家忙著對如何使用這筆收入進行規劃。
“我們的學生雖然大多來自農村,但不少學生沒干過農活。學校結合實際,將16畝荒地開辟出來,建成勞動教育基地,種植了蘿卜、蒜子等蔬菜,讓孩子們體驗勞動教育之美。”該校校長黃淵湘介紹。
在江華,全縣多數中小學校幾乎都像大石橋中學這樣開辟了勞動基地。例如,江華河路口中學開荒建設近7畝的勞動基地“育才園”,實行分班級分區域管理模式,每周由教科室定期對各班責任區進行檢查、指導、督促、管理、評價,促進學生合理開展勞動實踐。該校校長甘科東介紹,孩子們在基地學會了種辣椒、南瓜、青豆、玉米,學生吃上了自己種植的勞動果實。
茶園完全小學、車下完全小學等小學都是“袖珍”學校,校園里難以開辟出勞動基地。他們紛紛充分利用靠近農田等優勢,向農戶租賃農田作為勞動基地。
沱江鎮第七小學是一所新建學校,該校沒有預留勞動教育基地,便購回廢舊汽車輪胎,建成花盆式的勞動基地,建成“植物養護園”,孩子們分班種植時令蔬菜瓜果,感受勞動的樂趣。
為讓勞動教育更加豐富,該縣濤圩鎮中心小學、大石橋鄉中心小學等10余所學校把瑤族織錦、瑤族花籃、瑤族竹籃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瑤族編織手工技藝民族手工融入教學,共開設了數十個瑤族織錦室、藝術室,聘請本地瑤族傳承人教授學生瑤族織錦,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傳承民族文化。
大路鋪鎮神崗村是典型的瑤族聚居區,做龍、舞龍、打瑤家拳的傳統風俗已有500多年歷史。大路鋪中學、大路鋪鎮興佳完全小學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通過村校合作,建設做龍基地。“先制作龍頭和骨骼,糊上彩紙,將裝飾粘線粘上去,用布包裝縫制好,再依次安裝牙齒、舌頭、龍珠、嘴唇、眼睛、眼線、龍角、腮、胡須。”大路鋪中學學生李銘章邊說邊示范龍頭的制作方式。
碼市中學開設扎染、絲網花、雕刻、錦繡、衍紙、剪紙等20多個民族手工技藝課堂,不少學生用靈巧的手把一塊塊白色布扎染成“太陽”“環花”圖案,用絲線編織著一朵朵鮮艷美麗的花朵,用串珠串起了筆筒、畫框等工藝品。該校九年級210班學生單克力通過木刻課堂,學會了木刻,并把課上精心制作的木刻作品拿到網上銷售。“雖然賺的錢不多,但是這是自己勞動獲得的,也算為家里盡了份力。”單克力談起自己的收獲,興奮地說。
“上個周末,孫子幫我種了玉米,問他才知道是老師教的。現在他總能把碗里的飯菜都吃光,懂得珍惜糧食了。”三年級小陳的奶奶高興地說。江華沱江鎮第二小學創新開展“光盤行動”“節約糧食”教育,將此項教育融入日常親子體驗式勞動教育中。
“全縣各學校通過開辟勞動基地,豐富學生勞動實踐體驗,深化孩子們對勞動價值的理解,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學會節約糧食,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江華縣教育局基礎教育股相關負責人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唐世日)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
頭條 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