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室里,航模、編程、機器人,各類科創課程精彩紛呈;教學樓下,戲曲、合唱、管弦樂,各種樂聲悠揚婉轉;體育場上,籃球、足球、乒乓球,各項運動火熱開展……每天下午一到放學時分,海南省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準時鋪開這幅“雙減”實景圖,在這里,學生們的童年誠然是幸福快樂的模樣。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海南不斷強化政治擔當,加強統籌保障,眾多像濱海第九小學一樣的基層學校,豐富特色課程、優化課后服務,積極推進“雙減”工作,在海南學生身上烙刻“健康陽光、好學上進、勤勞誠信、文明樸實”的“特色印記”,讓“陽光快樂”教育成為海南教育的靚麗名片。
課后服務“百花齊放”
“我周一和周三參加機器人課程,周五參加科技小制作課程,剩下的周二和周四就在教室里寫作業!”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三年級學生明道弘掰著手指,向記者細數他一周的課后安排,他還設想著升上四年級以后,要參加航模課和編程課,“我以后就想當一個科學家!”
“雙減”落地,作業量的減少、課后服務的多元化,讓明道弘有了更多接近夢想的時間和機會。
“潤心紅、生命綠、智慧藍、活力橙、高雅紫”,濱海第九小學按照課程類別把30門課后服務的特色課程劃分為五類顏色,并冠以“夢想課程”的主題。目前這五大板塊的特色班級共76個,每天有超過1800名像明道弘一樣的學生參與課后特色課程。
“豐富多彩的課程群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為學生提供繽紛多彩的展示舞臺。”濱海第九小學校長潘華莉說,在開設各類課程前,學校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學生家長意見,盡可能做到對接“學生所需”,彌補“家長所缺”,使課后服務惠及千家。
當前,海南省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的開展已實現全覆蓋,惠及學生74.8萬名,學生參加率達98.18%。各個學校按照海南省教育廳課后服務“5+2”的要求,即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后服務,每天開展2小時左右,充分利用資源開展各類特色課程,課后服務從“一枝獨秀”轉變為“百花齊放”,各類大大小小的城鄉學校初步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長、人人有發展”的態勢。
在人大附中海口實驗學校,72名在崗教師根據專業特長,開設63門選修課,58個作業班和綜合實踐活動課;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充分發揮校園田園優勢,開展田園德育、鄉土文化、萬物生長等課后活動;三亞市天涯區水蛟小學結合地域民族特色,開設黎錦紡織、旱地冰球、舞蹈等多項課后興趣班……
“‘雙減’集結號吹響,校園里,孩子們的笑聲越來越多,出校門時的書包重量越來越輕,教育的重心正在快速回歸校園,孩子們也無憂無慮享受著童年的快樂。”人大附中海口實驗學校校長蒲煜說。
課間課后刮起“最炫黎族風”
每天上午九點,在三亞市水蛟小學的操場上,三百多名學生準時集合共跳椰殼舞課間操。他們雙手持著椰殼,時而下蹲,時而跳起,伴隨配樂敲擊椰殼,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濃郁的海島風情在校園里洋溢。
這套特色的椰殼舞是水蛟小學自主研發的創新課間操。水蛟小學校長鄒小蘭說,“學生們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有椰子樹,于是我們就近取材,融合黎族舞蹈特點,編排了椰殼舞,極大激發了孩子們運動的興趣。”
水蛟小學五年級學生符蘭伊介紹,她和同學們手上的椰殼都是自制的,“爸爸從自家的椰子樹上摘下椰子,撬開椰殼,做成了打擊樂器。椰殼舞很有趣,我和同學們都很喜歡跳。”
無獨有偶,在三亞市天涯區檳榔小學,學校把黎族特色竹竿舞作為每天固定的大課間活動項目。
各班編排個性化的竹竿舞,學生們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竹竿碰擊聲里,足尖躍動在竹竿分合的瞬間,敏捷地進退跳躍,瀟灑自然地完成各種優美的動作。學生們跟著奏樂高聲呼喝出“嘿!呵嘿! ”,場面極其豪邁灑脫,氣氛相當熱烈。
檳榔小學校長陳先光表示,黎族的歌舞歷史悠長,竹竿舞是典型的代表,從前黎族百姓跳竹竿舞歡慶節日,現在學生們跳竹竿舞,既傳承文化又強身健體,在運動中快樂成長。
不僅有竹竿舞,檳榔小學還開設黎族傳統樂器灼吧、黎陶等特色課后服務、社團課程,搭起漢文化和黎族文化的融合橋梁,使“雙減”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作業痛點”變為“教育亮點”
“你們喜歡做作業嗎?”記者提問的話音剛落下,海口市長濱小學的學生們就爭著回答:“我喜歡!”“我也喜歡!”“我最喜歡親情作業!”。在長濱小學,做作業對于學生們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如何把“作業痛點”變為“教育亮點”?長濱小學校長王先云說,“我們的作業設計有趣多元,不僅結合課標、學段、學科特點,還注重實際操作,比如給父母倒水、捶背、做生日賀卡的親情作業,給家長講故事、講數學題、講英語的講述作業……特色作業讓書本上枯燥、單一的文字變成了源于生活的實踐,孩子們自然會喜歡。”
長濱小學三年級學生劉梓翔向記者分享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份作業,“不久前,老師安排作業讓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選購一件綠色食品,我學會了看食品配料表,也知道了綠色食品的標志。我覺得很有意義、很有趣!”
在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學校結合田園資源,安排的包餃子、腌咸菜、煮紅豆等一系列田園作業也令人眼前一亮。
藤根小學所在的藤根村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學校在校園里開辟出半畝田園,師生們在這里種植了蔬菜、玉米、水稻、瓜果等農作物,這片田園就成了學生們的天然作業本。
“田園勞技作業、田園美食作業、田園手工作業……”藤根小學教導主任李偉介紹,學校還為各式的田園作業構建了評價方式,在評價內容上,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活動體驗,在評價主體上,注重多元性,可以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在評價方法上,以鼓勵為主,注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
無論是提升課后托管服務水平,還是建構高質量、多元化的作業體系,在海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韓小雨看來,都是為了把“雙減”做好、做實。韓小雨說:“‘雙減’讓教育回歸到學校本身,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撬動教育教學變革,推進學校轉型,讓學生們真正健康快樂成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曉惠)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