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北京市持續發布了“雙減”系列政策,目前已經在全市中小學落地實施。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對近期家長和社會關注的有關“雙減”的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小學到校不早于8:20,中學到校不早于8:00,如果家長想早點送孩子到校可以嗎?
到校時間可否調整?
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總體要求,適度調整上課時間,目的是保證孩子的睡眠,盡可能讓孩子早晨別太慌忙。但部分家長仍得提前一點把孩子送到學校,否則無法兼顧送孩子和自己上班的時間。學校要盡最大可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服務支撐,這其中包括解決家庭送孩子的實際困難。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嚴格落實教育部要求的上課時間的同時,各校將按照往常的時間敞開校門,為家長送孩子提供便利。
在推進這項改革措施的過程中,需要多方協同努力。學校方面,要按照原來的時間開門,同時安排好孩子到校以后到正式上課的這段時間。家長方面,盡可能地把上班時間調整好。社會方面,希望用人單位能夠理解和關懷有接送孩子需求的職工,在管理措施上體現彈性。
參加課后服務是否必須到5:30?一周五天必須每天都要參加嗎?
課后服務如何安排?
我們要求學校提供覆蓋周一至周五、下午3:30到5:30時段的課后服務,但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生理特點、年齡特點和家庭條件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到下午5:30或者每天都要參加課后服務。
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多元需求,學校在課后服務活動供給上也力求做到多元化。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自愿參加,不強制要求必須參加。
目前我們看到很多學校在引進其他學校優質課程資源,提升課后服務的質量和吸引力,讓孩子見到更多老師,享受到更多綜合類、學科類、體育類的課程服務。
新學期教師開始交流輪崗,有沒有給學校帶來一些明顯的變化?
教師輪崗有何成效?
我們對這一輪的交流輪崗更加注重的是后期的作用和效益的發揮。雖然開學剛剛兩周時間,但我們在追蹤的過程中已經看到,輪崗教師在教研組的活動質量和對作業的研究質量上,已經顯現出可喜的效果。比如老師們在年級組的例會和教研組的活動中,積極調整教學結構,注入全新的課堂教學要素和內容。再如,老師帶來的作業設計方案,運用了不同的作業素材和作業載體,讓很多孩子明顯感覺到作業量少了,大多在學校里就能夠完成。
同時,我們要求交流輪崗的老師把重點任務放在如何打通課內教學和課后“三點半”的學科輔導,使其有機地融為一體。課內作業總量少了,但難度和對能力的要求尺度可能有所提升,在課后服務過程中,老師必然發揮重要作用。
中小學生作業“少了”,怎么檢驗和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
學習質量如何保障?
在落實“雙減”過程中,對作業的要求是“減量提質”:減去那些機械、重復、無效的“繁難偏怪”作業,提高作業的整體質量,讓所留的作業具有診斷和學情分析的功能,鞏固當天所學知識。
提高作業質量,需要提升學校整體的教研質量,同時也離不開家校良好互動。作為家長,可以通過和科任老師充分溝通,掌握孩子學習情況,了解各科作業結構和完成時間,針對孩子的薄弱項,請老師給出專業建議。
我們反對“一刀切”或者簡單地把時間交給某個培訓載體,這樣其實效率不高,孩子也未必能夠獲得很好的效益。因此,老師和家長基于孩子自身特點的溝通極為關鍵。(本報記者 郭馨澤 整理)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
頭條 21-12-07
頭條 21-12-06
頭條 21-11-30
頭條 21-11-26
頭條 21-11-25
頭條 21-11-24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23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9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8
頭條 21-11-17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6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
頭條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