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全民上網的時代,中學生的社交生活正在發生變化。團中央與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20年5月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其中,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報告》顯示,初中是未成年人網絡社會屬性形成的關鍵期。初中生在網上聊天、使用社交網站、逛微博、逛論壇、看新聞、購物等各類社會化活動的比例相比小學生顯著增長。
隨著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平板電腦等移動式網絡終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基于移動網絡的社交媒體,并且呈現出了往低齡用戶群體發展的趨勢。青少年使用移動網絡設備聯網主要是為了使用網絡社交媒體。網絡社交媒體是社交軟件和個人網站相結合的產物。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化,當代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和交往模式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校園里,孩子們都習慣于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互動交流。然而,網絡社交媒體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有可能給青少年帶來負面的影響。
青少年過度地沉浸在網絡社交中便是問題之一。由于網絡社交媒體的溝通模式更傾向于碎片化交流,例如微信聊天中往往不會出現過長的句子,或者用表情包代替語言進行溝通,朋友圈更是以短視頻、大量的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表達呈現。這種交流模式并不需要深厚語言文字能力功底,久而久之會導致許多青少年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導致出現“當面尬聊”的情況。奇怪的是,這些看起來“不善交流”的孩子一旦回到社交媒體的平臺上,便立刻表現出良好的溝通能力。現實交往能力與網絡交往能力在同一個個體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類情況我們稱之為現實社交障礙。然而不少老師和家長并不重視這一問題,經常把這種社會交往障礙的孩子定性為內向或者靦腆,直至這些行為影響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才會開始重視。
因此,為確保青少年在享受網絡社交媒體便捷的同時,免受這類新媒介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以重視,以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構建一套健全的針對中小學生的網絡社交媒體使用的指導體系。同時,改善家庭教育也十分必要,首先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明確網絡社交不可能替代現實的交流,幫助孩子提升自制力,控制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鼓勵孩子多與同學交流。另外,可以鼓勵孩子參加校外的活動,幫助孩子拓寬他們的朋友圈、社交圈,認識新朋友、培養孩子的現實交往能力。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