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沒蓋,名聲在外”“房子沒住,就可入讀”“除了學校,沒啥配套”“名校冠名,一掛就靈”……近年來,各地新建名校冠名學校數量激增。本應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卻演變成為眾多開發商炒作的熱點,形成“名校環城”亂象。我們需警惕各地義務教育階段“批量復制”的名校拉高房地產市場熱度,影響“房住不炒”政策落實,最終損害民眾利益。
隨著當前多數城市新區的發展,一些名校搬遷或建分校,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新區發展,自然要配備相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一些學校自身發展也需要新的空間,新城區正是不錯的選擇。因此,在教育資源合理分布的前提下,“名校環城”不能被一概否定。
然而,名校資源在向新區遷移過程中所出現的“名校環城”亂象卻必須遏制。例如,一些新區名校不過是概念先行,不僅“學校沒蓋,名聲在外”,而且不少本就屬于“貼牌”名校。此外,一些“名校”成為開發商的營銷利器,而實質往往“貨不對板”,甚至開發商承諾落空,業主孩子上學都成難事。對這類現象,顯然需要有針對性地規范,因為它不僅損害了部分購房者的權益,也在加劇社會的住房和教育焦慮。
面對這種亂象,一些地方也出臺了相應的規范措施。例如,吉林省教育廳近日發文,防止人為炒作學區房,緩解家長因為擇校購房產生的巨大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而北京、長沙等地也對集團化辦學規模作出限制,同時規范一些名校的輸出模式。
亂象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不是教育部門的單方面治理就能解決,關鍵在于各級地方政府必須站穩立場,堅決打擊開發商炒作營銷。一些地方在土地拍賣前會暗示開發商將為相關地塊配套“一類學校”,即名校冠名學校。這顯然就從源頭上增加了開發商炒作名校概念的空間。
遏制“名校環城”現象,還需要政府部門真正花大力氣推動教育公平,轉變觀念,用長遠眼光看待新區教育發展。當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再失衡,開發商炒作學區房的市場空間也就自然能被抑制。教育資源在新老城區的分配,應該盡力平衡,嚴格按照需求來供給。新城區教育的發展狀況,考驗著一個地方對于基礎教育的真正重視程度。地方政府應該主動避免對所謂名校的迷戀,切切實實加大新城區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名校不是一天能建成的,遍地是“名校”最終傷害的是一個地方的教育良性發展生態。如果新區教育發展也跟著過去的“名校”概念起舞,最終成就的只會是“學校批售牌子,房企賺足票子”。它不僅不能真正提升一個地方的教育水準,反而會進一步刺激社會的教育焦慮。對其危害,不可不察。 (作者:朱昌俊,系媒體評論員)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